首页 > 杂志精选 > 正文
多晶硅颓势难挡
发布时间:2013-02-28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杂志
本文摘要:随着光伏行业上市公司2012年度业绩预告的陆续发布,整个光伏行业的经营困境暴露无遗。东方日升、向日葵亏损超亿元,超日太阳业绩大变脸

  随着光伏行业上市公司2012年度业绩预告的陆续发布,整个光伏行业的经营困境暴露无遗。东方日升、向日葵亏损超亿元,超日太阳业绩大变脸,整个光伏产业链企业几乎无一幸免。而其上游多晶硅产业不仅产能严重过剩,更面临着技术、能耗等多重问题,行业并购重组迫在眉睫。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4至5家在进行少量生产,90%以上的企业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而且这一局面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

  但是自去年12月下旬多晶硅价格触底反弹至今,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晶硅价格连续温和上涨。有分析认为,多晶硅价格反弹源于我国商务部对美欧韩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的预期。专业人士分析,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依旧迷雾重重。

  无意义的涨价

  多晶硅价格走势颇有当年A股大盘指数暴涨暴跌之风,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所用时间极短,到达高位之后就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极大的打击了世界光伏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发展态势。去年多晶硅价格在低位运行很长时间,未有实质性利好消息出现,仅从资本市场分析,多晶硅价格的上扬颇有触底技术性回调之嫌。

  多晶硅价格的上升并不能解决光伏行业积存已久的弊端,尤其是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会因此得到丝毫改善,本身就已严重过剩的产能可能会受此刺激再度扩张,在死亡线徘徊许久的中小光伏企业势必会加大产量释放的力度,极有可能催生新一轮的恶心循环。从此角度分析,多晶硅行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价格飙升亦或是行业崩溃的前奏。·2013-2017年中国多晶硅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更多相关研究报告>>

  中投顾问萧函指出,我国商务部对美欧韩多晶硅的“双反”调查尚未显现出效果,我国多晶硅价格、多晶硅行业、光伏行业也未得到有效保护。“双反”调查只是商务部所作出的被动举措,而并非积极主动采取的“进攻型”措施,其最终所能产生的正面效果尚有待观察,业内人士切不可盲目夸大“双反”给国内多晶硅企业带来的利好消息,从而阻碍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举步维艰的多晶硅

  近期行情显示,其现货价格基本维持在17美元/公斤,较之以前略有增长,但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与生产成本相比严重产销倒挂,这一局面导致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停、减产。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我国在建和已建成的近70家多晶硅企业设计投资超过500亿元,而目前在产的却不超过5家。行业人士预测,90%以上企业停产的局面或将持续下去,而且超过1/3甚至1/2的企业将主动或被迫退出曾红极一时的多晶硅产业。

  除了产销倒挂的因素外,国内多晶硅产业还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总需求约10万吨,而目前我国共有多晶硅生产企业60多家,如全部满负荷生产,年产能要达到38.5万吨,即使以50%的产能发挥计量,也是严重供大于求。与此同时,国外多晶硅加剧低价倾销,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9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创新高达到 8720吨,全年进口量突破了8.5万吨,这让已是满目疮痍的国内多晶硅产业雪上加霜,使其发展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3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GW,并重申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但从10GW的数字上看,并未超预期。10GW的并网量,其中2GW是从2012年延续过来,估计今年全年的建设量也就是8GW左右,增幅在30%水平,也就是说,2013年国内市场同比2012年只有2-3GW的增量。这一增量,相对于严重过剩的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综合竞争能力低下

  我国是光伏电池制造大国,也是多晶硅材料生产大国。目前我国共有多晶硅生产企业60多家,如全部满负荷生产,年产能要达到38.5万吨,可以满足全球光伏企业对多晶硅的需要。即使以50%的产能计量年产也达18万~20万吨的多晶硅,与2012年国内总需求约10万吨相比,严重供大于求。

  在国内产能过剩的同时,国外多晶硅加剧低价倾销,加速了国内企业陷入困境。根据2012年前9个月的海关数据预测,去年全年进口量可能突破8.5万吨,同比增长32%。同时,由于进口多晶硅不断增加,国内多晶硅受进口低价抑制,产量再次下滑。2012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3.8万吨;预计全年产量为6万吨左右,同比下滑25%。

  我国多晶硅行业低效产能过剩,综合竞争力低下。目前,国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为40美元~50美元/千克,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多在30美元~40美元/千克之间,而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国外进口价格在20美元/千克左右,大量低价多晶硅被倾销到国内市场,导致进口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45%增加至目前的60%以上。这些因素更加剧了国内多晶硅企业生存困难,导致九成以上企业处于停产状态,面临被迫退出市场可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