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侯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
一年前,巴黎协定的达成经历了整整11个月。当时专家们都在估计协议何时生效。秘书处认为碳排放将于2017年升级。最终协定能快速生效的有很多原因,各大国领导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气候变化谈了20年不是没有收获的,给全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各国必须走一个低碳的道路,必须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系统和消费模式。
中国式探索
经过20多年,中国虽然没有赶上发达国家,但是,这种转型是一直在进行的。技术为转型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企业家们落到实处,形成了一批很棒的产业。这促使政治家们有力量、有能力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去年年底,国家能源局局长宣布新的能源战略,即安全高效的绿色低碳战略。
1997年,欧盟提出2050年把新型能源比例提高到50%,外界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实现,但现在各国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今年3月份,国家能源局局长在讲话当中谈到中国能源转型三步走的方针:首先非化石能源可以满足新增量的需要。然后开始逐步地替代化石能源。最终完全取代化石能源。2015年第一步已经做到了,2014年到2015年中国的煤炭消费出现了负增长,非化石能源可以满足新增需要,并且有了实质性的替代。去年,中国的煤电装机量上涨,发电率降到百分之四,实际发电量增长了0.2%左右,近乎零增长。新增部分满足的需求基本上就是用非化石能源来满足的,并且还有一个实质性的替代。从观念和技术上来看,这些成果都是巴黎协定达成的。
另外一个方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可行的。1972年,第一次大会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时并不被称为可持续发展,而是叫"永续"。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慢慢被提出,一直到1992年达成了气侯变化框架公约,这么多年的实践以后,大家发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不仅是走得通,还可以走的好。对于人类解决国际和国内环境问题都是可行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美国儿童铅中毒等等问题,经过40年努力都是已经解决了,大家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工业化带来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因此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环境大会形成一个共识,必须走可持续道路。会议制订了16个目标。包括中国在内,也认同按此方法解决中国的绿色发展问题。十六大、十七大已经提出了这些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略,十八大正式提出"五位一体",即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还有生态文明建设。大会郑重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成果都是水到渠成的。
发展过程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逐步找到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这是我对气侯变化和绿色发展的一种解读。当然,现在还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怀疑气侯变化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我们大可以不必要担忧这样的事情会发生。美国所有做过的承诺,不用任何的政府干预都可以实现。技术上面可行,经济上面也可行。用天然气取代煤炭,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发展核电,常常纠结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国家已经有很多个核电站,但是由于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比核电便宜,有声音称发展核电不经济。走绿色发展这个道路是水到渠成的。巴黎协定也是水到渠成一个成果。所以,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是这个是一个向好的方向,这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因此,我对这种转型很有信心。
中国在能源的低碳转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面临着很多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过去不提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的量很小,不影响其他发展。现在能源需求高速增长,所有能源都满足不了要求,发展可再生能源不再有障碍。现在经济进入一个调整、转型期。新常态带来的实质性后果就是能源增速放缓,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基本上都是一两个百分点的增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25%、30%的速度在增长。
虽然国家提出了一些转型战略,但是并没有被每一个企业接受,也没有被每一个省份接受。每一个省采取的政策不一样,带来的结果也不一样。现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必须让每个地方政府,每家企业都感受到这种责任。所以,国家现在开始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非化石能源要求最低的保障小时数。第二件事情,是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绿色调动效率优先政策。第三是要调整观念,搞明白低碳转型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是一件好事情还是坏事情。2015年习主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让我们做什么,而是自己做什么。不可以将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事情一概而论,到现在为止,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碳的。高碳情况下,发达国家也是不要让大家重复过去走错的道路,发达国家现在在纠正错误。但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很激进。
十六大、十八大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发展就是让生活更美好,所有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因此,中国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收入陷阱问题,而是温饱之后体面的问题,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小康,2050年实现现代化,生活质量翻倍。人们只有消费好东西,消费高质量的东西,才可以跳出陷阱,这一点很重要。淘汰落后产能,才能有更多的新能源企业存在和发展。现在,国务院发出指令,煤炭去产能,决心不可以动摇,措施不可以手软。另外,国家能源局也做出相关指示。
标准应符合时代要求
马拉喀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刚刚落幕。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具有强制减排义务,但在西方国家普遍不积极,尤其特朗普威胁撤出巴黎框架的背景下,中国依旧坚定践行既有承诺,积极参与、主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美国与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地理环境相似,且属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我国环保的重要参照。在环保方面我们仍然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中美两国的能源消耗都是30亿多吨标准煤,看似差不多,但美国大气质量比中国好得多。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烧的煤很少,2013年烧7亿多吨,中国同年却烧了40亿吨。这意味着:即使我们的煤跟美国一样干净,排放也是他们的数倍。
即使所有环境标准、质量都达到与美国同样的水平,中国可能还不如美国干净。原因在于,美国只有3亿人,但我们有14亿人。当美国每年生产1亿吨钢就能满足所有国民需求时,我们需要8亿吨;美国人每年用3亿吨水泥,我们就得要接近30亿吨。在国土空间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只有让自己的生产过程比美国干净至少8倍,才能享受和美国一样的环境质量。
如何让生产过程真正干净起来?靠消费者恐怕是不够的。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踢走不受欢迎的产品,但却无法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社会供应什么。雾霾最严重时,我听北京出租汽车司机讲过一个段子:"我开着达标汽车,烧着达标汽油,贴有绿色环保标志,最后政府专家却说北京污染很大程度由汽车尾气造成,但我感觉自己没做错啊。"
标准有无、好不好相当重要,是衡量一个行业乃至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国家的环保标准不是在推动进步,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落后。
经常有一些商学院教授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搞技术研发,一流企业搞标准。不幸的是,根据我的经验,我们的环保标准,大部分企业就能满足,却不符合甚至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安于现状怎能催发改变,又怎能使"中国制造"引领世界未来?再举个例子,中美两国柴油车都很多,美国柴油的含硫量是10个ppm,而中国2013年是2000ppm,计划到2017年达到173ppm,含硫量仍然是美国的17倍。然而事实上,两国间汽车环保行业的技术差距和成本控制水平差别并不大。
可见,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同时看到努力和困难,既有改变的决心,也要有耐心。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的目标,要相信后代很可能更聪明睿智,有些问题可以在2030年后得到解决,那时的技术和认识水平会更高。
展望"十三五"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能源革命,经过两年的时间,能源革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因此,"十三五"将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推进能源领域的变革,基本的要求就是使能源更加清洁、绿色、低碳。而且,这一变革不仅是中国发展到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能源变革的方向。在我看来,电力的清洁、低碳、绿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煤电的清洁化利用和改造;二是尽可能多地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第一层含义是将传统的电源系统做好清洁化改造。必须承认,煤炭是不清洁的能源,但是我国的资源禀赋等因素又决定了现阶段煤炭仍是我们的主力能源,当务之急是必须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我国电源装机中,煤电是大头,燃煤电厂必须做好清洁化,例如做好脱硫、脱硝、除尘、脱除重金属等工作,为大气污染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是优化电源结构,使电源更加绿色低碳。尽可能多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能源,适度发展核电。
总体而言,对煤炭进行清洁化利用是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案,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是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替代煤炭。不过,从较低层次转向更高层次需要一个过程,这中间需要适度增加天然气发电来作为过渡,再发展到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对电力体制改革作出了安排。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基础条件,但小范围的改革力度毕竟有限,作用也有限。下一步必须打破各区域画地为牢的局面,改变区域自给的供销模式,树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大市场,才能真正显现出市场化的魅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