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策 > 正文
上网电价政策: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渴望
发布时间:2011-11-08     来源: 慧聪太阳能网
本文摘要:在经历了2010年繁荣之后,光伏行业在2011年出现了成长减速的情况。随着过去一年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中国国内光伏业者的压力陡增。但...

  良好基础占尽发展优势

  中国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

  一方面表现在天然的地理环境上。中国蕴藏着大量的石英硅矿,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云南、贵州、内蒙古、新疆等地,在结晶硅光伏产业的发展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光伏发电领域,晶体硅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因此,硅材料的应用和开发在整个产业链条之中占据重要位置,开发内容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以及相关设备和组件的生产等。

  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是中国少有的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行业。2007年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受益于太阳能产业的长期利好,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2008年,中国光伏产能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2010年,国内光伏组件产量达到13GW(1GW=10亿瓦特),占全球产能的47.8%。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掌握了包括太阳能电池制造、多晶硅生产等关键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并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备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

  2011中国光伏产业正面临整合期

  2011年,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整个行业陷入低迷,中国光伏产业正面临整合期。具体表现为:

  一是多晶硅价格下跌。多种不利因素导致光伏市场承压,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多晶硅价格都持续快速下跌。在经过年初的一波上涨以后,多晶硅价格在近两月连续大跌,7月持续下跌14.5%,50美元/公斤(40万元/吨)的价格已经是6年来的最低价。

  二是光伏组件价格下跌。今年以来,光伏组件价格累计跌幅超过30%,且有继续下跌趋势。

  三是库存增加。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球光伏组件库存已经达到8.6GW,创历史新高。国内光伏厂商的库存也在不断增加。四是出口减少。作为中国光伏企业最大市场的欧洲市场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国内光伏组件出口量下滑。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不利位置,是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遇到的传统难题,而光伏产业再陷同样的困境,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前光伏产业结构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原料、装备测试仪器设备制造企业规模、数量小,多晶硅有50%左右、银浆100%、装备20%等需要进口,绝大多数测试设备仪器依赖进口;低端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占全世界的60%,95%的产品需要出口。

  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中国是世界光伏产业大国,但国内消费不到10%,国内光伏发电的装机总量仅占全球装机总量的1%,产品严重依赖出口。

  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中国最具优势的是电池片和组件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电池的开发,但装备技术和原材料技术并没有真正掌握,基本上都还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是光伏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目前赚的只是加工费。“两头在外”是中国光伏产业最致命的弱点之一。

  光伏产业突破瓶颈的必经之路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走出结构困境,是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除了加快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外,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改变光伏产业依赖国外市场的被动局面。

  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应该在主观上争取加快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启动,降低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将市场重心转移到中国来。中国市场前景非常广大,关键在于国家在市场启动初期的扶持政策力度以及政策要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升级,需要宏观调控在市场自发调节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而除了关注短期经济效益之外,将远期的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发展目标,也是矫正光伏产业发展航向的“罗盘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