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原本震后各界期盼关西能够承担起东北、关东地区的生产任务,进而推动当地产业兴起,然而日本企业终究不敌来自两岸、韩国的低价攻势,最终还是得走上委外生产之路。
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夏普(Sharp)的太阳能事业,该公司在关西拥有两座太阳能电池工厂,总产能约为1,100MW,位于大阪堺工厂的薄膜电池产线是在2010年3月才开始量产,但夏普自2011年10月便开始在日本国内实施减产20%,而太阳能业务2011年度将亏损240亿日圆的财测结果出炉后,夏普同时宣布全面改为委外生产,并关闭年产量160MW葛城工厂薄膜太阳能电池产线,同厂550MW的结晶矽太阳能电池产线也难逃减产命运。
不可否认地,企业经营者总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己任,在国内制造成本高昂、水平分工模式逐渐成熟的背景下,日本产业外移似乎已成定局,能够维护「日本制造」4个字的守门人只怕将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