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电站投资谋略

——访拜尔能源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学军
发布时间:2013-03-22 16:15:11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杂志
本文摘要:走出竞争激烈的光伏上游产业链这片 "红海 ",走进淘金产业链下游电站投资的 "蓝海 ";组建具有多专业背景的国际化团队,执着海外项目本土化

  中国组件和中国资本联合投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中国企业也加快了海外能源扩展步伐。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30%。2011年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欧美等国经济疲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稍显保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交易量和交易额来看,资源类行业(能源和采矿)一直居各行业之首。

  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下降了60%。随着上游产能过剩,利润被挤压、转移到产业链下游,光伏企业到海外建光伏电站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而且持有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不断在上升,建设并持有光伏电站已成为企业资产保值的方式。因此,除了民营光伏企业对在海外建电站积极性很高,一些央企也在考虑进入该领域。受益于此,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光伏电站'牵线'的拜尔能源近两年发展迅速,其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指标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都超过100%,而这正是整个光伏行业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多家企业近期都宣布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目前,除了尚德、阿特斯等少数企业,其他民营光伏企业基本上都与BaySolarAG洽谈了在海外建光伏电站的事情"包括很有实力的央企,我们也在积极想办法与之合作。央企在海外投资有很多盲点,国际化程度也不太高,因此我们合作的空间很大。与央企,我们一贯是只合作不抗衡。"

  面对当前光伏企业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家也愿意支持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来转移过剩产能。我国的光伏产品销售90%以上依赖国际市场,通过海外直接投资,企业不仅缓解了当前产能过剩和欧美反倾销带来的双重压力,而且拓展了海外市场,可谓一举两得。我国的能源公司都是一些大型公司,走向海外也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海外能源扩张中来。

  国内投资拭目以待

  BaySolar AG 在海外投建了大量光伏电站项目,却始终未在国内开发此类项目,原因还是国内的市场不成熟。

  "国内光伏市场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有政策的补贴扶持,也很难。

  当今中国的光伏行业,没有退出渠道。不管是体量大的荒漠型电站还是近期提倡的分布式电站电价都比较尴尬,补贴措施也还处于比较混乱的时期。对于投资者而言,国内的市场虽然启动了很多政策,包括国家政策补贴和电网企业的并网许诺,但王学军董事长认为,光伏产业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掉。目前,国内市场仍存在三个问题。

  最主要的是电网的并网电量问题。投资电站的电量能不能保证100%全额收购,这不能由电网企业决定,应该由政府部门强制执行。在德国投资光伏电站,电网也有可能只收购80%,但是,国家规定不能收购的20%的部分电网仍须付款,而中国这一点就无法保证。作为新兴能源主要投资者的民营企业大多力有未逮。

  其次是在国内投资光伏电站成本过高。目前国内对新能源的贷款利率超过7%,如此的高利率令很多投资人望而却步。"如果降到4%或者5%左右,我觉得就可以回来投资新能源了。"

  接着是政策的保障无期限。以去年8月份施行的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为例,这个价格可以随时调整,从每度1元钱改为0.9元。作为政策,必须要保证在1元钱政策区间进入投资的企业15年或20年的投资回报期保持这个电价不变,保证投资人能回收成本,这是底线。

  同时,国内投资电站生意模式与国外差异也较大,尤其是相互之间垫资严重。此外,所使用产品设备以为价格越低越好,由此造成很多公司不注重质量,从而导致电站运行阶段无法预计收益期限。

  眼下,光伏行业整体不好过,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投资者,对国内光伏市场发展前景心存疑虑,不敢贸然有所作为。光伏市场的发展虽不明朗,但走向仍乐观。

  对此,王学军董事长表示,"在光伏领域,很多人有误解,说行业现在过剩了,到底应不应该再继续做?我个人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金融环境以及传统能源的价格走势。目前的现状,是产能过剩和政策变化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问题,如果不是一些企业在2010年市场火爆之时,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产,也不会造成行业'寒冬'。但是这个产业'寒冬',不一定就是坏事情:不健康的企业被淘汰掉,这是市场的选择。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只能说,地方政府是产能过剩的推手,罪魁祸首还是在资本的贪婪和企业家的盲目。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必然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经过这一段的苦痛,就会诞生一批更成熟的企业家,也会诞生一批更冷静的地方政府。"

  未来光伏仍有非常大的增量。从2011年以来光伏行业进入黯淡的"过冬期"。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应该找到好的立足点,明确发展策略。光伏制造端的很多企业,现在海外扩张多实在做亏本买卖,每瓦仅赚三四分钱。而产业链下游的投建,整个系统的工程,在德国这样利润非常少的国家,也有可以接受的利润。因此,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竞争筹码,进行差异化竞争是很重要。

  王学军董事长预测,"从最近接触多家机构和公司蠢蠢欲动的状况来看,光伏下游受到全球追捧成为可能。2013年是一个从补贴到平价上网的过渡期,太阳能光伏电站作为固定收益资产的认知期,今年估计37GW~43GW,而2014或将爆发,规模超过50GW。相信如果国内能制定相关政策,让光伏电站发的电能完全并入电网,同时降低光伏电站的融资成本的话,国内光伏电站的发展可能会更快。同时,伴随着BP、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巨头退出光伏领域,验证了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未来能源的供给,将会是一种扁平化的结构,除了巨型传统大型国际公司,还会有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公司。大型公司在这样的竞争中不再具备垄断的技术和成本优势。"

  专业的团队,海外市场本地化的经验,高效的海外融资能力,对各方资本的开放心态,对商业道德的信守,和对投资人回报率的至上追求,这让BaySolarAG在同业中独树一帜,也让这家公司成为业界值得关注的一颗新星。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