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光伏电站在欧洲并非新生事物。欧洲太阳能市场商业化最早,电站作为固定资产融资已经成为一个很常见的行为,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商业银行等行业,为追求6%~8%的年收益率,成为投资主体之一。一些上市公司为改善资产结构,也会选择投资光伏电站,另外一些私人,为满足资产转移或者长期稳定收益也会投资电站。
尽管有大量愿意参与光伏电站项目贷款的欧洲银行或者有资产配置需求的基金和保险,还是有些电站无法出售。一方面是电站意向持有者对优质电站资产苦苦寻觅,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已建成电站无人问津,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风险。成熟的光伏市场,投资者会非常详细审查组件、逆变器、支架、变压器、电缆等最重要的产品,是否具备银行可融资性(Bankability)。一般情况下,组件的品牌、质量、型号、质保非常关键,安装之后,需要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组件进行抽检,对组件的衰减、隐裂、功率和质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测,并完成详细的书面报告。
影响电站资产出售的另一个技术风险,是EPC承包商的资质、工程设计、工程质量、并网技术、资质、品牌等。考量也包括EPC是否提供专业全面的施工报告、施工日志、技术规范等技术资料。此外,项目的所有文本都需要选择规范的、有经验的律师事务所来起草,所有合同也要具备银行可融资性(Bankability)。
其次是潜在的运维风险。成熟的光伏市场,电站并网之后,都会选择专业的运维公司运维,购置运行保险,购买质量保障服务,安装安全监控设备等。运维公司可以在发生故障时及时反应,保险公司会对不同情况下的损失认定并且赔偿,确保运维过程不会产生额外的损失。只有专业的保障,投资者才会消除疑虑。
最后是资金安全风险。主要指因投资模式、投资渠道、投资方式、投资回收期、汇率风险等带来的资金安全问题。为了避免不合理投资模式带来的成本过高、资金支付不安全,汇率波动过大导致投资严重贬值等情况,合作方需选择合理的投资模型及税务架构,通过第三方帐户进行支付,必要时引入第三方担保。
在这方面,国内企业是有教训的。2009年起,大量的中国生产型企业开始选择出境投资太阳能电站,没有深入了解电站投资潜在的风险,莽撞投资,使用自己的产品,选择最便宜的EPC承包商,不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建成之后,不购买运行保险,不选择有经验的公司运维,为了追逐高利润,选择在法律不健全的国家投资等等,凡此种种都给未来资产出售留下了隐忧。"光伏电站是资金量要求巨大的项目,无法及时融资或者出售,将会造成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王学军董事长认为,对于光伏项目投建人而言,光伏电站价值的形成以及资产的流通,必须确保在如下方面做足功课:项目投资所在地新能源政策稳定性以及财政支付能力的研判、项目本身的充分调研和技术设计、国际商业银行对光伏电站项目规格级风控要求、国际金融机构资源储备以及收购标准的预沟通,还要选择国际经验丰富且具有良好银行认证背景的工程总包商。
与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光伏电站在资产、现金流以及流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也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收益率最高的产业领域之一,对追求安全收益回报的国际银行、基金和投资者而言,都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在交谈中,王学军董事长再三强调公司对投资人利益的重视。如何创造商业运作中的双赢,如何用最令投资人放心的方式收回资本获得利润,如何建设成功的项目并将收益最大化,这是公司在进行每一个战略决策前都要反复思考的问题。在与投资人的合作中,BaySolarAG始终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对商业道德的恪守,在项目资金有困难的危机时刻,王学军依然对信用的执着坚守是BaySolarAG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成为业界领先地位的一个原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BaySolarAG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国企,还是个体投资人,无论是海内还是海外的资本,他们都不惜余力地用自己的专业经验,高水准地运作每一个项目,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也给公司赢得长足的发展。
直面投资者建言
"国内企业要想在海外投资,一定要和当地经验丰富的公司合作,不要担心成本,成本可以通过收益反推回来。在项目承建阶段,投入的资本相对会多一点。中国有很多企业在海外做项目过桥的融资,我们也和多家企业有过很成功的合作。这样的周期基本上是三到六个月时间,最后项目转让,投资者退出。就持有电站而言,如果一个公司一年的资金回报率达到10%就很可观了。由于国网对并网相对比较苛刻,投资人一是希望发出的电能百分百被接收,二是希望投资回报率达到10%左右。若这两点不能满足,投资就是失败的行为。总而言之,我相信未来会有大量的公司到海外投资,投资的时候要避免风险,实实在在的测算投资回报率,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法律的风险。"王学军董事长言语谆谆,对海外电站投资者提出了发自内心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