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之下,贸易保护阴影笼罩中国经济上空,光伏“双反”调查只是开局
中美鏖战新能源
记者 刘丽丽 齐介仑 陈少智 崔梦
“第一轮交锋正在进行,现在非常忙。”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法律服务部的陈怀生面带倦意,“虽然商会9月就发布了预警通知,但要来的还是挡不住。”
事情始于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World 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其他六家“不愿透露名称”的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请,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三季报刚出,国内光伏企业哀鸿一片;“双反”一开,实是雪上加霜,整个行业都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但此案之凶险,远不止于此。
美国时间11月7日下午,在距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听证预备会议召开还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候,原告忽然提出修改调查范围的申请,调查范围由原来提出的中国产晶硅电池以及使用这些电池的组件和面板,扩大到所有来源于中国的晶硅电池、组件和面板。
这意味着,与原调查范围相比,只要是来自中国的太阳能光伏面板和组件产品都会被纳入调查范围,即使其中的晶硅电池并非中国生产。
如此,本与该案无涉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作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上游,亦会受到较大影响,比如台湾地区的诸多晶硅电池制造企业。
美国光伏“破产潮”
此次“双反”调查,直接源于美国三家光伏企业连续倒闭。 2011年9月1日,曾被寄予厚望的硅谷太阳能新星Solyndra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100名员工遭解雇。
在此之前,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att分别于8月15日和19日相继申请破产保护。
据美国媒体报道,Solyndra公司破产前拿到的风险投资累计超过10亿美元;2009年,其还得到过美国能源部提供的高达5.27亿美元的贷款担保。《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将其冠以“政策制定者的甜心”、“风投的宠儿”、“美国有史以来资金最为充裕的新兴企业之一”等诸多头衔。
三家企业一个月内连续倒闭,惊动了美国政商两界。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公开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三家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执业律师黄先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尚德电力(NYSE:STP)董事会主席施正荣曾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承认中国政府有补贴政策。尽管施正荣后来更正了他的表述,并说明是错误理解了记者的问题所致,“但在美国企业看来,这恰恰是他们提出反补贴调查最有力的证据”。
黄先生认为,在众多美国议员看来,中国光伏产品的低价,确实给美国产业带来了伤害。
美国众议员麦克德莫特表示:“我们需要确保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次行动正是朝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虽然,在美国也有行业人士并不认同这三家倒闭企业的说法,但这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帮助。
西屋太阳能公司总裁巴瑞认为,Solyndra的失败同中国企业没有关系,中国生产的太阳能板采用多晶硅,而该公司和另外两家破产的公司产品均不使用多晶硅。此外,产能增加使得多晶硅价格下降成为必然趋势,但一些企业对此缺乏预测,致其产品不具竞争力,必然被淘汰出局。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总裁罗纳 雷希也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太阳能产业充满竞争和活力,企业的繁荣与衰落都很自然。对美国消费者而言,太阳能产业竞争激烈是好事。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可以满足更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可再生能源市场分析公司GTM Research的报告则指出,目前美国仅有两家光伏公司能够与中国竞争,一家是First Solar,其采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技术与中国同行完全不同;另一家是太阳电力公司(Sun Power),该公司能够幸存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产品的转换效率极高,中国产品无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