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双反调查背后的中美贸易保护大战
本文摘要:全球经济危机之下,贸易保护阴影笼罩中国经济上空,光伏双反调查只是开局中美鏖战新能源记者 刘丽丽 齐介仑 陈少智 崔梦...
美国“绿领巾”
“你是个好学生,从来在班上没做过坏孩子;如果老师说你是坏孩子,给你戴上绿领巾,你有说话的权利么?”11月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国内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如此形容本次“双反”。
本次“双反”调查发起之前,欧洲方面早有传闻,称要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调查。“但现在美国跑在前面了。”一位熟悉光伏行业的专业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该专业人士称,美国政府一直想树立几个标杆企业来支持国内太阳能行业发展,也给了诸多补贴和优惠政策,“怎奈这些企业总像扶不起的阿斗,在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一败涂地,这让奥巴马团队很没面子”。
此次提出“双反”调查申请的SolarWorld,曾在亚洲、美洲、欧洲都建过厂,但都很快被竞争者击退。
SolarWorld提出“双反”调查申请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企业实际上没有生产的成本优势,主要是靠大量政府补贴维持低价位,对美国市场倾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李俊峰说,中国企业的价格成本,和SolarWorld、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都很相近,并未倾销。
“中国几大龙头企业,尚德、天合、英利等,都是美国上市公司,如果低于成本价销售,股东会起诉,纽约证券交易所也会进行调查,他们要承担法律责任,不是随便就可以降价销售的。”李俊峰解释。
“以前硅料价格高的时候,德国是硅料产地,中国公司只能高价采购,逼着我们在原材料之外挖潜。”一位浙江省光伏企业高管说,“近两年硅料价格大跌,我们的成本更有竞争力了。设备都一样,但我们管理比他们更好,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比德美公司高。”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对于七家美国企业指控的“国家开发银行对中国企业大量授信、提供数额巨大的低利率信贷”,一位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高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我们拿到的所有钱,都是商业信贷,经过正常程序审批和授信,利率也是国家规定的利率。根本不存在低利率高额信贷。作为上市公司,每拿到一笔贷款,在经审核的财务报表上都是有显示的,拿到多少钱,利率是多少,都是公开的。”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中国“拨改贷”之后,中国政府再也不为企业进行担保。反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承诺为美国清洁能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虽然这项计划目前有较大风险。
美方甚至指责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SEIA)被中国人把持。实际上,SEIA的30多位理事中只有4位中国理事。“不是用经济上的数据,而是用政治上的人身攻击。”李俊峰认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位常务理事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提起“双反”的七家企业中,除了SolarWorld,其他六家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一共420个,根本无法代表美国光伏行业。
谁先受伤?
“美国要实现太阳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可能至少要延后5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官员表示,美国采取“双反”,想把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阻止在美国市场外,美国就只能返回原来的高成本状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相关人士认为,“双反”首先对美国光伏行业不利:“没有中国低廉组件的支持,美国光伏行业并网电价也不可能支持每度电8美分。”美国杜邦、GE、道康宁、应用材料等上游公司和建设电站的下游系统集成公司受影响都很大。
被控的75家中国光伏企业中,不乏在美上市公司;“双反”后,受损失的也包括美国的股东。
“作为个别企业可能胜诉,但作为行业很难胜诉。”李俊峰表示,美国或欧盟对中国实施的“双反”,中国企业九成难以胜诉,“有原罪,对方认为中国银行是国有的,土地是国有的,电价是国家定价,能源价格是扭曲的,不可能有市场价格——戴上这样一个帽子之后,很难作解释”。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则称,中国光伏企业和行业协会等非官方渠道的反对声音,目前“基本上已经声嘶力竭”。
洗牌契机
业内人士预测,“‘双反’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或是不重视不理解,或是没有资源参与诉讼,这样的企业最后结果都很悲惨,有可能会被征收非常高的惩罚性税率,从而被逐出美国市场。”
一位中国光伏企业高管则认为,“双反”也是一个行业整合的契机,“这个案子一开始大家都是受害者,但大浪淘沙,把小企业、没有能力和眼光的企业全淘汰掉,最后积极应诉的、实力强大的几家都是赢家,优势地位反倒得到强化”。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即使没有“双反”事件,中国光伏产业也已“入冬”,处于大洗牌前夜。
“我们做行业调研时,已感觉到这种灭顶之灾。不仅仅是‘双反’,主要是产品价格急剧下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表示,现在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已下降到每瓦1.08美元,和年初相比跌了40%~50%。
从2011年3月起,该行业就显露疲态。2010年,德国光伏发电装机量陡增,各路资本一头扎入光伏大海,产能严重过剩。
业内人士后来指出,2010年德国虽然光伏安装量很高,但并非自然增长,而是企业为了抢夺最高数额的政府补贴,把工程抢在2010年年底完成所致。而当下,欧债危机严重消减了欧洲各国的光伏补贴能力,产业泡沫一夜崩塌。 “爆发性市场就有爆发性危机,这就是增长的陷阱。”李俊峰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必须“减肥”,就是要压缩不良产能,把优秀产能发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