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已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为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务院于4月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质量提升规划》,提出了要加快装备制造业标准与国际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推动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标准引领,充分发挥标准的门槛和引领作用。”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IEC副主席舒印彪在日前召开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展战略高层圆桌会议上指出,标准作为国际的技术语言和准绳依据,是促进互联互通的“通行证”,加强国际标准建设,以标准统一规则,对于实现电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至关重要。
自主创新成果是制定标准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美国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工业4.0”,加快推动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副司长修炳林在会议上表示,在整个《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能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源无处不充满着制造,无论是电、石油、天然气、煤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包括电网,处处都包含着制造。而标准则是制造业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显示,截至“十二五”末,我国电力装备现行国家标准2000余项,行业标准13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发、输、配、用电设备和电工材料领域的标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我国电力装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舒印彪指出,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开展标准制定,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国际标准方面,率先在世界上建立完整的特高压交直流、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获批立项国际标准28项,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电压。国家标准方面,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53项、行业标准1027项,特高压交流、直流和智能电能表技术标准体系分别荣获2010、2013和2014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自主创新成果是制定标准的重要基础。”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杨庆表示,电力行业应尽快推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更好地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企业在加速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应重视将企业重大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的工作,并努力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记者从会议现场了解到,以南瑞集团为例,其产品面对用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个性化需求众多,如果没有标准化,生产组织会遇到诸多困难。而IEC标准使得装备生产与用户需求有统一的标准遵循。
南瑞历来积极推动产品研发对接国际标准工作,累计共有11类产品获得131项国际认证,5类产品通过52项海外业主入网测试,为国际产能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南瑞集团总经理奚国富认为,下一步,该集团将力争完成两项电动汽车换电系统IEC标准的出版发布工作,重点推进两项智能调度支持系统和1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IEC标准、以及3项CIGRE技术报告的编制工作,在柔性直流输电、移动变电站、智能调度、水电厂控制等集团优势技术领域发起立项新国际标准提案。
积极主导、实质参与战略和标准制定
记者了解到,目前,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既造成执行困难,也造成资源浪费。在圆桌会议的交流过程中,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标杆,优化整合现有标准资源,通过强制性标准类别与实施划分,避免交叉重复及“碎片化”等问题,维护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升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在IEC目前的活动中,中国企业已经在很多关键领域里展示了非凡的领导力,比如智能电网、机器人、医疗设备等。”IEC当选主席詹姆斯·香农表示,IEC正在积极地找到技术手段,去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储存、智能电网等难题,在生产和配电输电领域,也将更多关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表示,当前,新兴技术的跨界发展、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发展中国家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为IEC的发展带来挑战,迫切需要在未来发展战略中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机制和措施予以推进。
在会议现场,修炳林透露,下一步在标准化层面,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促进提升企业标准化创新能力。同时,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强化薄弱环节,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
“标准没有国界,加强标准工作是共同责任。”在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3项倡议:一是加强组织推动。建议由政府部门、标准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组成国际标准推进联盟,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参与IEC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二是加快规划布局。希望中国企业充分发挥各自领域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市场战略局MSB中国专家委员会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在国际标准领域作出更大贡献。三是强化日常交流,为标准建设贡献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