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引发中国光伏对日出口市场震动
本文摘要:日元汇率3个月跌20%,引发中国光伏对日出口市场震动。
措施有哪些?
遭遇了日元汇率大跌的局面之后,多家对日出口
光伏产品的国内公司也在想办法。
沈刚刚就表示,爱康对日本的出货是用美元来结算的,“我个人此前一直在做欧洲区域市场,欧元波动较大的情况我也经历过,自己较担心日本汇率,所以我们都用美元来结算了。此前,爱康的对日光伏订单,我们并未受到太大波及,原因在于我们是即期交易的美元出货。但现在新的订单合作,客户让我们降价并让出一些利润空间,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有部分客户确实在亏钱做生意。”
他透露,有些客户是日本商社,自己有进出口两个业务,还可以对冲汇率的影响;另外一些客户则是纯进口商,困难就大很多。
而其他多位光伏行业人士也透露,现在要求中国光伏企业集体降价的日本客户中,有的已抛出“降低20%光伏组件报价”的要求,希望跟汇率的跌幅保持一致,但这一点很难完成。
沈刚刚就说,作为制造型公司,利润率本来也不高,虽然会帮助客户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完全与汇率保持一致。第二种规避汇率波动的方式是,该公司会引入一些新型材料、使得产品质量更加出色;而最近人民币兑美元也有所下跌,通过美元结算也会给爱康带来一些收益,这部分的盈利会让日本客户有所受益,“只要跟客户讲明你的问题,你也尽力而为,彼此都是可以理解的。”
刘云洲则表示,日本市场还有一个新情况:当地在降低光伏电价的补贴。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公布的最新公告显示:10千瓦以上的项目,从原来的32日元每瓦补贴额,降低至29日元每瓦,到了今年7月份将继续下滑至27日元每瓦。
“在汇率和补贴下调的双重作用下,对日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确实会有一定的难度。”他说,目前日本出口的几大公司如阿特斯、晶澳太阳能等估计都会调整价格,或者在今年降低其出货指标。
而记者从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新明处也获悉,个别客户在去年年底就因日元贬值而观望,部分订单未能最终成交,“我们现在能采取的方式之一是薄利多销,同时也在压缩原材料成本。”他说道,之前该公司除了硅片生产外,都是以国内的各个基地各自为阵的方式来运营,采购的原材料不一样,但从去年开始基本对原辅材料集中采购,“当然,也可以采取远期锁汇的方式来运作,但作为企业来说也要进行一些风险预判,做好各类防范措施。”
不过沈刚刚也透露,对于日本市场还是有信心的,“如果是补贴降低到27日元每瓦的话,那么折算成人民币约是1.42元每瓦的补贴,要比中国的平均0.85元每瓦高出不少。当然,日本的人工和材料费等也较贵,开支也不小,但整体毛利率还是要高于中国企业。”他说,日本的企业经营也较稳健,不像中国市场存在较严重的拖账和赖账问题。反观日本汇率大跌,也有助于将一些投机者挤出去,市场会更加健康。
另外,日本申请光伏电站项目再进入建设期的时间段,比中国要更长一些,不用像中国这样赶工,“当你获得了光伏电站项目的审批后,日本约会留给你24个月左右的建设期,那么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在谈判、项目筹建中也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对于现在这个波动的市场来说,这种回旋余地是很有利的,大家都可以把质量和产品价格、条件等谈的更仔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