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融资博弈论之中建投:30亿规模专攻细分电站
发布时间:2015-07-0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本文摘要:中建投信托副总经理余海认为,光伏配件的生产或者硅料确实是过剩的,但实际上光伏电站的发展情况刚好相反,因为对其而言原材料价格呈线性下降状态对其越发形成优势,商业模式也逐渐创新,能够提升整体利润率。
 
  尚德、超日等行业巨头接连陷入危局,淘汰出局企业更是不计其数,2011年开始的一波惨烈产业调整,让原本仍处阶段蜜月期的金融机构骤转入“谈光伏色变”的恐慌情绪,纷纷将其列入限制性行业避之不及。
 
  然而,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杀入包含新能源、节能在内的环保绿色产业,意图抢占市场先机,一些金融机构也开始对部分光伏企业做出投资价值重构。
 
  而在信托领域,明确表态对该领域予以重点关注的代表即为中建投信托,据了解,该公司在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市场投资领域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元,其中集合类项目5单,后续仍将有多个项目持续推进。
 
  面对看似红海的光伏市场,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何做好最后的风险控制防线,都是市场首先抛出的怀疑与问题。
 
  振发新能源副总裁李庆田坦言,目前光伏产业融资确实面临诸多难题,但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金融机构制定产业政策时未做细分,对太阳能、光伏行业往往采取“一律禁止准入”态度,但其实前端的组件制造和终端的太阳能电站建设本身是存在差别的,不应被全部封杀。
 
  八大融资渠道版图全解
 
  中建投信托副总经理余海认为,光伏配件的生产或者硅料确实是过剩的,但实际上光伏电站的发展情况刚好相反,因为对其而言原材料价格呈线性下降状态对其越发形成优势,商业模式也逐渐创新,能够提升整体利润率。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光伏电站的无杠杆内部回报率目前估计在9-10%之间,利润空间依旧较大。估计到2040年投资将达到5.6万亿美元,是一个非常高增长的行业。
 
  据其介绍,实际上目前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社会资本在此追逐,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投资报告显示,我国2014年的清洁能源与技术投资PE案例接近100笔,金额12.4亿美元;12家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达41.48亿美元;2015年至今至少有6家上市光伏企业发布了融资预案,包括定增、可转债、新股配售、债券等,总额达144亿美元。
 
  据了解,光伏企业基本的融资方式有八大类,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信托、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产业基金、众筹以及互联网金融等。
 
  目前,传统的股权融资、贷款、信托相对而言已成规模,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未来料将提速,其他诸多仍在探讨阶段。
 
  而各种融资方式也有着各自明显的优劣势,拿最为传统的银行渠道而言,2014年之前,介入该领域以政策性银行为主,特别是争取国开行贷款更是各领先运营商的最优选择。国有大行之后虽跟进介入,但主要与国有企业合作,对民营企业投放量较小。其他股份制及地方商业银行如今也在逐渐跟进,把光伏定为“适度进入类”行业。
 
  银行渠道的优点明显,能够实现较低的资金成本,但整体而言行动缓慢,模式仍然以已并网发电电站的长期贷款为主,建设期融资基本少有涉及。
 
  而如今光伏企业越来越多试水的融资租赁渠道尽管较银行更加灵活,能够提供3-10年左右的长期贷款,可开增值税票,但也存在成本高,仅能采取债权单一模式的缺点。
 
  至于定增和可转债等借道二级市场的融资方式,尽管如今已经非常活跃,其融资规模大,是上市公司主要的直接融资渠道,但诸多机构人士认为这种路径不但门槛高、申请流程较为繁琐,且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实际是成本很高的操作,每增发一笔都会导致股权被摊薄,所以并不是长远方向。
 
  规模逐步增长的产业基金渠道是被诸多业内人士认为可作为光伏企业未来融资体系中应当充分发展的部分,其模式灵活,可采用股权、债权、夹层等。但目前来看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且分布在零星龙头企业,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除此之外,资产证券化也是如今热议的发展方向,但对于光伏电站而言,仅适合已并网且无负债无收益权质押的“干净”资产,然而由于国内电站质量参差不齐,发电量难以准确预期,尚难估值,故该路径落地成果极少,仍处于试水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行业也开始采用互联网金融及众筹手段募集社会资本,但同样也刚刚启动探路,总体规模尚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