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志精选 > 正文
欧盟“双反”我们该反思
发布时间:2013-07-03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杂志
本文摘要: 作者 郝时光欧委会6月4日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前两个月的税率为11 8%,此后将升至47 6%。

    作者 郝时光

  欧委会6月4日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前两个月的税率为11.8%,此后将升至47.6%。欧委会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始于2012年9月。尽管此前中欧之间也有过贸易摩擦,但这场光伏争端仍被认为是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

  6月5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此发表谈话说,中国政府和产业对通过对话磋商解决问题表现了极大诚意,作出了巨大努力,欧方仍执意对中国输欧光伏产品采取不公正的征税措施,中方表示坚决反对。

  “反倾销”大锤高举轻落

  在最后时间,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出现了转机。临时反倾销税率留出了两个月的谈判时间,这一决定意味着欧盟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现在中方正在积极准备价格承诺谈判的细节问题,光伏双反很有可能最终以双方协定的价格和规模为结束。

  “价格承诺对中欧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海润光伏CEO杨怀进说。5月月底,机电商会在与欧盟谈判时,曾经提出过以价格承诺作为替代方案,即中方承诺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价格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并设定具体时间期限;中方承诺将每年出口到欧洲组件限定在一定规模范围内,但这一方案很快就被欧盟否定。现在回头再看,欧盟态度的转变应与中国政府领导的斡旋有关。机电商会谈判破裂之后,总理李克强出访欧洲,与德国就光伏双反一案交换意见,后又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话,指出光伏产品案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贸易战,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进行反制。

  欧盟顶着内部意见不一和中方强烈反对的压力,“双反”大锤毅然落地,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光伏产业结合了国内廉价的人力成本和相关政府的大力扶持,在较短期内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并大量出口欧洲市场,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使相关欧洲企业难以应对,濒临破产。另一方面,光伏产业是近年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但主要市场在欧洲和北美,中国本土消费有限。此前已经遭受美国的贸易制裁,基本退出当地市场,欧洲便成为了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目标。欧洲本身市场规模大,而光伏行业又是高新科技产业,自然不愿拱手相让。

  双方大放烟雾弹

  在国内,近一段时间关于欧洲对华光伏“双反”得不偿失的新闻甚嚣尘上,众多媒体纷纷指出,在中欧光伏争端中,对中国制造商征收惩罚性关税或许会使得欧盟失去24万个工作岗位,3年内损失184亿欧元的产品附加值。其实仔细研究读者会不难发现,很多媒体转发了来自一个瑞士研究机构的新闻,而这项研究的委托方是大家耳详能熟的“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CASE是美国发起对华光伏“双反”后,由25家企业和组织组成的一个民间机构,旨在反对贸易保护,维护自身相关利益。而且CASE的部分成员名单包括:AlpineSolarEnergy、阿特斯太阳能、MEMC/SunEdison、尚德美国分公司、天合光能、以及英利美国分公司等。联盟中大多数企业是中国龙头光伏企业或中国企业的设备或原材料供应商,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唱衰欧盟“双反”也就不足为奇。

  从德国多方媒体得知,提出双反申诉的主导者的是德国“太阳王”阿斯贝克。此人正是游说欧委会向中国太阳能面板征收47%的惩罚性关税的最大幕后推手。太阳能世界公司(SOLAR WORLD)是阿斯贝克于2005年创建,当亚洲的光伏组件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德国,让包括太阳能世界公司的业绩每况愈下的时候,阿斯贝克想把责任都推到中国企业身上,因为太阳能世界公司担负着10亿欧元左右的巨额债务,必须进行重组。面对债权人,阿斯贝克声称,如果对于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预期中的反倾销税,德国乃至欧洲光伏市场将于2013年下半年恢复公平竞争,其公司也将走出困境。阿斯贝克曾在接受某德国杂志采访时表示:“在太阳能行业没有公平竞争,中国已经发动了一场产业战争。”阿斯贝克坚称,中国相关部门在2011年为太阳能企业提供了近200亿欧元补贴,从而使他们得以将产品价格下降到成本价30%以下。他表示,中国生产商正在“将其他各国挤出市场,形成技术垄断。”

  “双反案”不是坏事

  虽然欧盟双反针锋相对的双方各执一词,形势仿佛也出现了转机,但中国的光伏企业应该认识到,今天光伏企业的困局不是因为双反,而是因为自身的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早在双反还未开始时,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了惨烈的价格战,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廉价的中国光伏产品涌入国际市场,行业生态迅速恶化,企业经营步履维艰。或许,欧盟向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看似损害中国利益,实则保护市场公平和行业生态,不仅有利全球光伏业的复苏,更能够帮助避免尚德式的悲剧再次发生。一位国内光伏企业的总裁讲:“市场不是这么玩的,现在其实就是欧美教你应该怎么玩。”过去光伏企业的玩法是拼价格,拼到最后谁也挣不到钱,先是国外有几家光伏企业撑不住了倒闭,接着是中国自己也岌岌可危。

  双反并不完全是坏事,一方面,“双反”案堵死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市场后,将倒逼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升级。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此次中欧贸易摩擦可能为国内光伏发电企业带来利好。他认为,出口受阻的光伏组件厂商可能会更多转向国内市场,而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发电企业控制成本。更重要是可能倒逼政策制定部门加速解决困扰国内光伏发电的难题。另一方面,光伏曾经热过了头,热的头脑发昏,双反这盆冷水浇下之后,泼灭了一些企业不切实际的扩张念头。这轮严寒必将伴随着光伏行业的重新洗盘,能够活下来的光伏企业将迎来下一个增长的时机。

  危机和淘汰过后,中国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得到整体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在全球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该链条大致可以划分为上游(硅料、硅片)、中游(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和下游(光伏电站等应用系统)等三个部分。具体来说,工业硅料的生产属于产业链中能耗高、污染严重、利润较少的一环,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硅料的提纯等技术密集型的区段,长期以来一直由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垄断,是产业链中毛利率最高的部分。目前,拉棒、切片设备的关键技术由欧美掌控,有能力提供光伏电池全套生产线的企业也集中在欧美。我国的光伏企业多集中在产业的中下游,尤其是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尽管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企业生产仍需花费高价进口大量核心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未来,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技术先进、质量过硬,并朝向高精尖领域进军,突破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方面的瓶颈。

  中国政府也应该在这一轮光伏危机中吸取教训。近日发改委召集了十几家光伏企业与部分银行代表,讨论分布式光伏认证、融资等问题,会上企业了解到,目前国务院已确定分布式光伏补贴年限为20年,但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还未确定,眼下大家都紧盯着分布式光伏补贴政策的出台。产业政策的出台,应该本着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政府不应不过分干涉、不过度扶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