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寒冬·契机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
发布时间:2013-03-01 15:26:09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杂志
本文摘要:在褚君浩看来,内外交困正是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艰难时世。对内,是产能过剩和非理性竞争;对外,则遭遇了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调查。

  褚君浩认为,光伏发电具有分布广、规模小等特点,项目虽然接入电网,但发电量小、宜就地利用。此类项目组成的终端用户配电网、微电网及分布式电网中,项目发电量可以不再由电网统一调度,但须统一监测。

  《电力法》第二十五条则为“供电企业在批准的供电营业区内向用户供电。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应当考虑电网的结构和供电合理性等因素。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对此,褚君浩认为,国家应鼓励具有合法资格的投资者投资分布式发电,提供发供用一体化服务。分布式发电项目所发电量就地使用为主,余量并入电网。 “当然,需要制定规范,简化过程,降低费用,同时强化接入设备的质量标准,特别是逆变器,以保证电网质量。”褚君浩表示,此基础上统一归口,做到只要符合安装小型电站要求就可备案安装。此外,应该确定50kW以下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富余电力购买方案。

  贸易壁垒或成转型新契机

  褚君浩再次强调,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只是我国光伏产业困境的诱因,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自身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褚君浩说,我国现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多晶硅产量世界第一;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光伏企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九成以上的产品靠国际市场销售,国内应用不足3%,自身消化能力薄弱。因此,当欧债危机导致国际太阳能市场萎缩,欧美国家纷纷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阻止中国光伏产品外销时,中国光伏产业的虚假繁荣泡沫也随之破灭。

  褚君浩表示,我国的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低水平的加工领域,重要设备和原材料都来自海外。通过此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发展,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

  “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现象,从总体来看,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褚君浩认为,阵痛过后,中国的光伏企业更应夯实内功,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除了稳固在晶硅电池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还要积极开拓薄膜电池、新概念电池等高性价比的高端光电池市场。此外,要通过技术改革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发展太阳能电池的多元化应用,将发展中心移至国内市场。

  “此次光伏产业危机虽然主要影响东部沿海地区,但对正在谋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原经济区也有重要警示意义。政府要有规划、有选择地承接项目,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产业链,决不能重走东部地区的老路,在低水平层面盲目重复建设。”褚君浩说。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