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光伏行业深陷泥潭之际,德州光伏产业的“领头羊”汉能、泰亨、皇明、旭光等公司的负责人却表现出极大的乐观,站在危与机之外的第三条岸,他们更多的看到了险境里的掘金机遇。
目前,全球光伏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寒冬期。
今年以来,受到欧洲债务危机、政府削减补贴、产能过剩与美国“双反”调查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光伏市场增幅下降,毛利润持续走低,而库存却大量增加,悲观失落情绪笼罩国内部分地区的光伏企业。
然而,记者在德州光伏企业“领头羊”汉能、泰亨、皇明、旭光等公司进行采访时,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却表现出极大的乐观,站在危与机之外的第三条岸,他们看到,身处险境的光伏产业,其实机遇很多。
低谷最宜投资
这种乐观是不无道理的。尽管光伏市场进入严冬,但是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光伏产业在渡过产业低潮期之后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低谷期受影响的往往是那些行业“大佬”们,而为了降低风险,保证资金链不断裂,“大佬”们会选择低价抛售库存,这个时候,中小型企业可以以最为低廉的价格买到原材料、技术和产品。
“通常来说,产业的低谷期恰恰是大规模制造业投资的好时期。 ”汉能(德州)光伏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术部经理甄永泰说。
山东旭光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林敦印亦有同感:“整个光伏市场往下走,对一些刚刚起步的光伏企业来说,可能是好事。市场不景气,会使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价格下降,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反而获利更多。 ”
当下遭遇的行业寒冬,足以令号称国内“光伏四巨头”的尚德、赛维LDK、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等“大佬”瑟瑟发抖。今年二季度,尚德电力净亏损高达 2.59亿美元;赛维LDK净亏损8770万美元,尽管天合、英利取得了盈利,但前者的利润仅为1110万美元,后者为5810万美元。
亏损与薄利源自国际市场份额的大幅缩水。对外销售不出去,这些企业只能转战国内。而国内市场总是有限的,迫使大中企业不得不放下姿态,“以低于高潮时期好几倍的价格出售技术与产品。 ”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贾”。逆流投资光伏产业,成为部分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首选。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在行业低谷期宣布投资10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
行业的萧条也反映到光伏的毛利润率上。在美国上市的11家中概光伏公司的毛利率全部出现环比下降;去年同期有9家公司的毛利率达到或超过20%,今年第二季度保持这一记录的企业仅剩3家。有分析人士称,利率的下滑,使得光伏行业进入成本控制能力大比拼阶段,这有利于光伏发电成本加速下降,迎接商业化运用时代。
重整新秩序
光伏寒冬里,其实涌动的是一场行业“大洗牌”。行业洗牌乃是再正常不过的是市场现象。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可以保证光伏市场创造活力。
可以说,如今光伏市场的产能激增,冲动的民间游资难逃其咎。在无锡尚德、浙江昱辉等光伏企业海外上市的财富激增的“诱惑”下,民间游资纷纷涌入太阳能光伏产业。
“许多人都做这方面的投资,一下子使得市场需求饱和了,当时是上游生产的量非常的大,投入到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快得到商业应用,一下子全都‘堵’在了市场的终端。 ”皇明公司光伏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王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