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出台后,凡是与光伏相关的股票几乎出现了普涨。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游的制造业未来获利有限,真正利好的实际是下游的光伏运营企业。
“中国的买主,就是这些电力集团,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压价了。”王海生称,“对设备企业而言,量有多大,是非常关键的。但中国市场的体量并不大,今年估计只是占到全球5%的水平。即使明年放量了,也起不到多大的拉动作用。而价格又有这么大的压力,同时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设备企业来说促进是不大的。”
王海生认为,“在中国能够拿到项目肯定大部分是像五大电力集团这样的国有能源企业,但是每个光伏电站的装机都是相对较小的。它们不太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做,而是跟组件厂或者开发商合作。你们开发,我来收购。这种模式能够参与得上的企业,就能够盈利。因为建设电站的人可以压上游的价格,同时最后卖出时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而它要付出的资本,总体上是可控的,所以建设方是最有利的。”
王海生打了一个比方,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随着进口替代完成,都在走向过剩。光伏是半导体技术的低端应用,也就是做分米级的PN结。没有特别的技术门槛。“如果光伏制造如家电,电站开发就是当年的苏宁。”
不过即使如此,运营商要想拿到项目也不是那么简单。一家专注于海外光伏应用市场的运营商的相关负责人称,青海的情况是当地发改委直接把项目划给几大电力和能源公司的。民营企业只能是通过各种合作的方式参与这些项目。“感觉这些大项目,发改委还是喜欢和大央企做。民营公司要做第一手合作还是很难。其实民营有好的技术和资金。比如青海这个项目,企业开会通知是怎么通知的?有几家民企接到通知了呢?”
一家组件产能全球前十的组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坦承,他们很看好青海的光伏发展前景。但是他们在这一市场并未取得突破。
电价附加或上调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的一位负责人称,如果中国光伏市场真正开启,资金可能会有些问题。
“不光光伏,还有风电、生物质发电。发展迅猛,肯定会造成可再生能源附加电价收上来的钱不够平衡。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收上来多少,就批多少项目。还有就是上调附加征收标准。但这得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对国民经济运行压力,比如对物价上涨的影响。这个得宏观决策部门来研究了。”上述人士称。
王海生给出的初步判断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每度电4厘钱是肯定不够的。未来肯定要加。现在连风电都不够了。去年风电是500亿度。每度补0.3元就是150亿。但去年按照4厘钱每度,发了3亿度电,去年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差不多是120亿,已经有些缺口了。我们估计今年风电装机容量会再增2000万千瓦,这是很不得了的数字,因此缺口会更大,更别说光伏还要新增一块。所以肯定要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销售电价上涨1分钱都是非常大的事情。电是每个人都会用的,上调会增加通胀压力,因此政府会比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