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谈新能源发电

——访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
发布时间:2011-10-18 13:00:43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杂志
本文摘要:新能源并网难的主要原因局限于技术困扰,因为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产生的相应问题对传统电网安全性构成了一定威胁,并没有构成利益冲突。

缺电倒逼能源价格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用电量不断增大的同时,煤炭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因为煤炭市场的价格已经放开,但是电价却仍然由政府控制着,加之终端用户的电价基本上又没有调整,所以这种没有形成燃料价格与电价联动的机制就对电力企业造成了一些影响。如果煤价涨幅很高,电力企业亏损会较重。这种价格的扭曲对价格的规律有所违背,从而影响电力的供需关系。正是由于很多发电企业不愿意再承受“发电越多亏损越大”的压力,因此导致出现了一些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状况,爆发“缺电”危机。
  国家发改委于2011 年4 月与6 月,对青海、陕西、山东、河南等16 省份的煤电上网价格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上调。当然,居民用电不包括在调整范围之内。有人说,此次进行煤电上网价格上调,对于健全整个能源价格市场机制而言,或许仅是冰山之一角。
  《光伏产业观察》:国家发改委两次对煤电上网价格进行上调,这对屡次发生的“缺电”现象将起到什么作用?
  胡兆光:
传统能源的发电能力一般与煤炭供应量、雨水储存量以及气候温度的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2003~2005 年期间,因为当时发电总装机容量不足也出现过较严重的缺电现象。但现在的“缺电”与之不同。比如2008 年期间,当时CPI 已经很高,因为担心进一步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市场上煤价涨了很多,但是政府管制的电价不敢涨,这样就造成2008 年有一段时间电力供应也比较紧张。同样的问题,通常会在年度用电高峰的第三季度出现的“缺电”,而今年竟在第一季度时就来临了。虽然年初,我们提出了“缺电预警”,但能源价格机制问题呈日益加剧之态势已难以扭转。
  所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监会等政府部门审时度势,部署预案,积极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电网公司也采取组织跨区输电以及需求侧管理等措施,这些促进发电量增加的举措均对“缺电”起到了明显的缓冲作用。据国家发改委8 月15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在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均偏枯导致水电出力不足的情况下,因为上网电价上调火电增发,火电发电量达到3392亿千瓦. 时,同比增长18.9%,为2010 年6 月份以来最快增速;火电发电量比重为79.8%,同比提高5.4 个百分点。
  《光伏产业观察》:“缺电”问题的根除,或者说对建立能源价格市场机制,如何建议?
  胡兆光:
发改委的这次行动,我认为是走了很好的一步,是向市场机制的一个迈进。
  这方面,国际上还是有比较好的经验,能源价格都是在浮动的,如果煤炭价格上涨,那么电价也应该联动地调上来;当然,如果煤炭价格下降的话,电价也应该随着下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联动的市场机制。由于煤炭的价格浮动得比较快,而电价的快速波动可能对生产影响比较大。国外有一些经验就是说在一段时期,比如一年或者三年来核定一次,如果市场上煤价上涨了5%,那么相应下一年电价联动也上涨5%,下一年如果煤炭下降了10%,它的电价也联动下降10%。这样对整个经济、对生产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又遵守了市场规律,像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记者述评:
  发电企业作为中间环节,上游煤炭价格是市场定的,下游发电和供用电的价格是国家定的。电煤价格倒挂,是造成“缺电”的一个主要原因。煤炭价格的上升速度已经远远超过煤电企业的盈利空间,这种‘市场煤计划电’的能源价格机制与目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就显得日益尖锐,“缺电”其实只是体现计划与市场之间矛盾的一个侧面。今年的“缺电”,用国家能源局的表述是“结构性缺电”,即电力紧缺已从总量缺电向结构性缺电转变,而且火电的规模投资积极性已呈现消极状态,火电装机锐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