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在太阳能发电领域,中国目前还没有上网电价,每年几百兆瓦的太阳能电站建设与每年几个吉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相形见绌,远不成比例。因此,太阳能上网电价的尽快出台是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当务之急。
日本地震引发海啸、核泄漏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可以预知的便是,日本政府可能因此重新考量核能在其能源供应中所占的比重,极有可能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倾斜。由是观之,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光伏之路、光伏产业仿佛一片光明,但笔者认为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难以掩饰着风险的存在。
今年电池和组件将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
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硅片和多晶硅硅料供应出现瓶颈问题,据最新统计预测中国在2011年光伏电池生产线将达到740条生产线(25兆瓦/条),CCEI预计中国2011年全部电池产能将达到30个吉瓦,中国组件产能将达到32.97个吉瓦,如果2012年电池产能全部释放,中国多晶硅硅料需求将达到25—28万吨,据预测2012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2—15万吨,进口保持在5—6万吨,目前硅料还是远远不够,由于多晶硅料的生产投资大、周期长等原因,短时间内还很难满足当前电池生产企业和组件企业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多晶硅硅料和硅片市场很难满足市场的供应,将会出现供需矛盾,投资电池和组件的企业两面受困,一方面由于光伏发电市场的不确定,导致争取市场订单艰难;另一方面由于扩产,上游产能无法满足下游的供应,从而在市场中购买不到硅片和硅料,很多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电池和组件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甚至面临无米下锅,没开工就停产的局面。
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是对现有技术和产业的挑战,无论是光伏产业技术创新还是薄膜技术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光伏多晶硅硅料生产企业中,未来10年将出现一批5—10万吨级超大型的多晶硅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将取得进一步发展,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明显,在光伏电池端的研究,各大电池公司也相继推出高效电池,如晶奥的赛秀高效电池、常州天合TSM-PC14高效电池、英利的熊猫高效电池等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太阳能的技术研究,引进、吸收再创新提高电池效率,降低成本;面对光伏产业的发展,薄膜电池技术也取得飞速发展,高效的双节薄膜非晶/微晶电池,CIGS、CIS、CdTe等等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大,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竞争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由于化石能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方案,欧盟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替代达到20%,2050年达到80%—100%计划,中国也提出在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5%,那么在未来替代能源中起到主导能源到底是什么能源?从目前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笔者认为太阳能最有机会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替代能源。1、全世界光资源丰富,太阳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2、太阳能技术和人才层出不穷,全世界IT技术人才转移到太阳能技术中来,太阳能光伏产业与IT产业非常相似,太阳能级多晶硅和电子级多晶硅是一脉相传,薄膜技术是从液晶技术延伸出来的,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升级换代非常快,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也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同时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也将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的应用,发展空间非常大,又不受资源约束和资源价格影响,如果有稳定的电价支持,就能长期保持固定收益,因此,太阳能发电产业作为金融产品发展将会受到保险、基金的青睐;3、全世界气候变化要求,由于太阳能是一次性投入,目前有数据显示太阳能电站商业生命周期为25年,前3—5年为太阳能电站的制造成本,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化石电站,因此,将为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的减排做出贡献;4、太阳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无论是屋顶电站、大型太阳能电站,还是在人类生活中应用都将十分普及,涉及到的动力系统都有可能与太阳能结合起来。
传统晶硅企业与新兴晶硅企业竞争。2008年金融危机前形成了以尚德、LDK、英利、晶奥、阿特斯、中电、中能为梯队的传统晶硅企业,目前取得了长足发展,各个企业产能都已超过吉瓦,而2008年后正在形成的新兴晶硅企业如国电光伏、中电投、中节能、中建材、中化集团等一批国字头的企业,带着庞大的资本金进入多晶硅市场,以比亚迪、台积电、富士康等一批IT企业加入形成新的竞争格局,由于新兴晶硅企业产能正在建设中,2011年内还不会对传统的晶硅企业形成竞争,但市场份额争夺战将会加剧。
目前竞争格局中主要体现在晶硅垂直产业链打造与发展单一环节的竞争,通常是指“英利模式”与“晶澳模式”的竞争。未来到底是走垂直产业链发展模式,还是走单一环节模式,取决于企业本身和应用市场。笔者认为当前两个模式都会取得大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全世界取消光伏补贴,特别是中国,实现平价上网,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垂直产业链的“英利模式”与当前单一环节投资的“晶澳模式”比较,降低成本空间更具有优势,笔者认为如果实现评价上网,在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技术突破的情况下,那么打造垂直产业链的“英利模式”将会在发电侧延伸,也就是说,这些制造业的企业有可能自产自销,成为太阳能发电公司,产业链的终极利润通过上网电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