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美国日本中国位列三甲
本文摘要:新能源汽车最近在国际上的发展相对比较迅猛,去年销售突破了10万辆。美国的市场在新能源里占了相对主导的地位,其次是日本和中国市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 王成
新能源是一个大的能源行业,电动汽车是新能源的使用者和应用者,也是新能源的一分子。
新能源汽车最近在国际上的发展相对比较迅猛,特别是去年,销售突破了10万辆。作为企业单一品牌,在今年1月份突破了10万辆的销量,在上个月是达到了13万辆的规模,总的来讲,到今年7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了50万辆。近几年纯电动汽车,和混合能源汽车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强。美国的市场在新能源里占了相对主导的地位,其次是日本和中国市场,这是目前全球的总体情况。
说到新能源,免不了提到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里最核心的部件,电池产业的发展也逐步在提升。就品牌使用的电池,或者车型使用的电池来讲,锂电池占了很大的优势,锂电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由移动电话、手提电脑逐渐向平板电脑、汽车等领域发展,近三年所占的份额超过了传统电池所占的份额。从产业链上来看,今年也做了一个分析,目前全球来截至到去年,产能产量是9万吨,相比2003年增长率达16%,隔膜600M平方米达到了17%的增长,电解液产量35000吨,增长率达到了24%。
从材料和电池的企业产业链来看,也有一个明显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例如LG开始涉及材料领域的研发,巴斯夫开始涉足正极材料和电解液。
作为中国来讲,这二十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从研发布局到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特别在市场导入期,中国的政策也是密集的出台,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电动汽车研发体系来看,我们从“十五”开始确定了三动的研发,三动是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在研发层面也涉及到基础设施、标准检测和政策法规来支持研发。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也是越来越向着纯电驱动的发展方向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在推进。
国家发布了75项相关标准,充电标准20项,整车标准20项,通用性8项,储能装置11项,电机5项,基本满足了车型推向市场的需求。从技术研发来看,呈现了几个特点,电动汽车研发体系形成,纯电动车型研发力度加大,品种呈现多元化。纯电乘用车中级别以下车型性能指标趋近国际水平,高端产品尚属空白。在关键零部件上,电池从单极角度看我们的性能指标不差,在重组后的性能指标和国外差距比较大,在外来的三元和复合体系上也存在了比较大的差距。
从技术的发展现状看,我们进行了一个对比,2003年我们做的是150ah的锰酸锂电池,能量密度89Wh/kg,能量密度提高了50%以上,质保期达到了5年/10万公里的承诺。政府机材料技术及产业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从发展方向向高容量化、纳米化方向发展,从生产方面,技术走向全自动化、绿色化,系统集成上走向智能化和模块化。
去年北京成立了一个电池的研究室,在发改委和工信部的批复下,目前20多家的电池企业讨论和研究在政策和技术上的走向,我们也做了一个测算,在今年大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在8万辆左右,电池需求是达到了70亿瓦时,2015年动力电池大致需求接近90亿瓦时。
在电驱动系统上,我国从起停系统到电驱动动力总成系统也在进行研发。从研发结点上看,“十五”期间从2001年以ISG电机为主,2008年进入示范阶段,也进入了一个规模的生产。2011年进入相对大规模的生产。电驱动系统上,我们在试验、产业化认证和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大大提高。在电机系统上已经逐步实现规模生产。电机满足国内需求并出口。
作为示范来讲,从2009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推动新能源汽车示范的工作,第二阶段在中国应该是从2013年到2015年,共涉及了88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空气质量比较差的区域,截至目前,示范区内推广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第一阶段会有一些混合动力的车,超过5万辆,通过国家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配合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二阶段的政策,从补贴政策有一些进步,例如补贴标准上第一阶段是电池组能量确定,第二阶段是乘用车以纯电行里程为标准确定。在资金拨付上第二阶段是按季度拨付,资金拨付更为及时,范围也更加广阔。奖励资金方面,对示范城市整个的充电设施的建设,给予财政奖励。除了示范城市以外,从全国的推广量上讲,截至到7月份已经到了7万多辆车,10月份达到了10万辆的规模,作为新能源汽车,占到总量的60%左右。乘用车比例也是逐步在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充换电站超过500个,充电桩群达到37300个,加氢站4个。
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讲,应该说目前国内典型的商业模式是,第三方运营加车电分离和燃油对价的模式。在深圳公交领域应用,今年年初达到了一个盈亏的平衡点。出租车采取了电力公司运行+快充服务+按充电量收取合理服务费,运营了三年左右,目前出租公司也是取得了盈亏平衡点的预期。私人领域来讲应该是两种,纯私人领域物业公司运行+交流慢充+收取电费模式,按电价收取费用,这个模式正处于摸索和探索的阶段。
在未来,我个人总结了一些建议,第一个应该说还更应该进一步的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创新可盈利的新型商业模式。第二个就是摸索分时租赁和物流应用等领域的电动汽车应用,提到电动汽车的性价比和使用效率。第三个是合理有序促进公共领域充电设施建设,促进整车、租赁企业、物流企业等社会化资本的投入。融合电子商务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及时便捷的车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