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农业70年
——昌盛日电光伏+农业创新模式为农业发展培植厚土
发布时间:2019-08-01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网
本文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发展不仅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发展不仅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更涌现出一大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联农带农紧密的龙头企业。作为光伏设施农业领军企业,昌盛日电通过其首创的“光伏+农业”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破题传统农业弊端,力促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长期以来,“小而散”的传统耕作模式曾导致我国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种种问题。同时,农业投资周期较长、投资回报率较低,这也使得农业企业无法吸引到资本的注入。融资难影响了资源要素在农业领域的流动与配置,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进程。

  园区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
 
  而经过多年的模式探索和深耕,昌盛日电充分发挥光伏与农业结合的优势,以光伏农业综合体为载体,成功实现了集新能源综合应用、高效设施农业种植、造血式精准扶贫、农业创客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模式,取得了政府、企业、农民与合作伙伴的多方共赢。
 
  对于建立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昌盛日电负责人解释道:“如果农业一直停留在第一产业的发展阶段,就永远处在价值链的底端,要想提高综合效益就会很难。因此,要解决三农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就必须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昌盛日电所创立的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而言,作为二产的光伏发电很好地弥补了农业现金流不足及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同时,农业也是推进三产的重要基础。
 
  如今,以青岛即墨为起点,昌盛日电已将这一全新模式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88个县市,其中千亩级以上光伏农业园区超过百个。园区化、平台化的经营方式,加上园区三产的高度融合,使得众多资源要素在园区集聚,破解了传统农业发展的诸多难题,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多维度深耕产业发展,集群效应优势凸显
 
  依托于全国百余园区的建设及运营经验,昌盛日电还主动探索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致力进一步盘活园区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昌盛日电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以色列国家农业研究院、荷兰等国内外数十家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并与成熟的光伏现代农业体系进行深度融合,结合不同地区产业特点及气候特点,研发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长的20多种棚型,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支撑。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大批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加速投入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当中。昌盛日电紧跟国家政策,成功落地国内首个农业创客空间——青岛农业创客空间,通过打造诸如知识产权服务、创新资源共享、科技投融资服务、智力人才支撑等孵化服务,深耕产业培育与孵化,为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优势明显
 
  如今,在昌盛日电所打造的产业体系中,育种、种植、生产、物流、营销全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闭环,构筑起农、林、牧、渔、加工、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现代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引入了冷链物流、深加工、电商等附加新要素,实现了产业的深度融合与聚集。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发展打造生力军
 
  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同职业的人投入到农业行列,农民已经成了一个新兴职业,这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形成良性的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距。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昌盛日电同样走在了前列。今年,公司已在青岛即墨区启动多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委托12所田间学校根据各自特色独立实施培训。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昌盛日电积极开展实施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成长的模式,使老农民变“新股民”,并组织培育起一批“90后”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场
 
  新一代的职业农民应当具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技术、新追求。未来,随着这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以及更多农民创客的涌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坚实、更快速。在迈向农业现代化之路上,昌盛日电也将秉承初心,继续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核心,发挥园区资源与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终谱写出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