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创流水金属网箱养鱼,到如今全球最大水产饲料生产企业;从单一饲料生产,到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渔业全产业链;从跨界
新能源,到融合创新水下养鱼、水上光伏发电的“渔光一体”模式,35年来,刘汉元引领通威集团不断求索、不断跨越。
见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通威集团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农业、新能源为双主业的跨国集团公司。综观2016年,通威集团业绩闪亮,光伏产业链全线贯通,渔光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
2016年,刘汉元带领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上,实现了哪些突破?有哪些创新之举?对于新能源产业未来前景,他有何预见?记者日前对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进行了专访,以求一窥其作为行业领军者的成功“秘籍”。
谈升级
“互联网+水产”助力升级
记者:经过35年的发展,通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同时,另一主业新能源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新经济形势下,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调整和机遇,您是如何带领通威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转型升级的?过去的一年,实现了哪些突破?
刘汉元:无论是在新能源领域,还是水产养殖领域,通威都在不断变革创新,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企业稳健发展。作为在我国农牧行业稳健发展超过35年的传统涉农企业,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融入互联网,是通威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2015年3月以来,通威投资打造了全球通威粉丝的网上家园——“通心粉社区”,旨在全面引导、汇聚与整合我国农村广大养殖户、经销商及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在线全程参与通威集团及我国农牧尤其是水产行业中的鱼苗、虾苗、水产饲料、渔药、设施设备及产品研发、365养殖模式等领域的互动交流。
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通心粉社区”汇聚了全球86万通威粉丝,已发展成为中国农牧行业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影响力最广泛、用户最活跃的涉农社群平台。未来三五年,广大农村网民还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大量基于农村的互联网服务已全面启动。移动互联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不断发展与迭代,传统企业的转型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未来“通心粉社区”将依托通威在水产行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完善的服务网络、庞大的用户资源,以及良好的品牌口碑,立足中国水产行业,进一步推进产业联盟共建、渔业互联网金融、水产品线上交易等领域的创新服务,与我国水产行业一道,共同助推中国水产行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话创新
2016光伏产业上下游实现互通
记者:2016年,公司实现了哪些创新之举?带来了哪些成效?
刘汉元:作为以农业和新能源为双主业的企业,通威集团充分创新地融合两大主业,全球首创了“渔光一体”创新模式。该模式创造性地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融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光伏组件,水面下养殖鱼虾等水产品,达到水产养殖和光伏发电协同发展。“渔光一体”不但做到了两大产业的跨界整合,而且还没有改变土地的原有性质,更没有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通过将通威深耕水产行业多年来潜心研究、推广并提炼的365智能养殖模式,植入到渔光一体项目中,不仅能5倍以上提高水产养殖效率,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更能大幅提升养殖户收益,真正实现了“鱼、电、环保”三丰收。
根据专家测算,我国总共拥有养殖水面高达1.2亿亩,若将其中4500万亩精养鱼塘建成渔光一体电站,装机量将达1200GW-1500GW,相当于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的总量。若将其中的五分之一,即900万亩优质鱼塘进行新建和改扩建并实施“渔光一体”项目,水产养殖年产量可高达1350万吨,同时可建设300GW-450GW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5-8倍。可以说,大力发展和推广“渔光一体”这种清洁、高效、低碳的创新模式,不仅能实现我国清洁能源与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跨界融合,还将大幅提升单位面积国土的价值输出,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
记者:2016年1月,通威股份陆续收购永祥股份和合肥太阳能,6月双流高效晶硅电池线项目一期投产,目前,通威光伏产业链构建情况如何?
刘汉元:通过产业整合、资产重组等形式,2016年我们在光伏产业链的三个关键环节上游多晶硅、中游电池片和下游光伏电站,通威光伏产业上下游已实现互通。
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游,作为位居我国前三位、西南地区最大、国内唯一一家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即将形成多晶硅2万吨产能,在成本控制与质量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产业链中下游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优质硅料,经过技改,产量已位列全国前三位,质量全国一流,成本全国最低。
在产业链中游,通威太阳能深度切入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已实现3300MW电池片和500MW组件产能,已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多晶硅电池片生产单厂,太阳能电池片最高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0%,品质达到行业最优,成本实现行业最低,各项技术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通威在成都双流区规划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5000MW太阳能高效晶硅电池项目,经过7个月的快速建设后,项目已于去年6月成功投产,创造了新的“世界速度”,是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单车间产能规模最大的高效晶硅电池线项目。项目的二、三期各规划建设2000MW,计划2至3年内投产。
目前,通威太阳能(合肥、成都)公司产能规模已跃升至全球第一。未来3-5年,通威太阳能电池环节规划完成总计10000MW产能,将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在产业链终端,通威拥有发展分布式光伏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家庭屋顶光伏,并与现代渔业相结合,打造“渔光一体”模式。目前,通威已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商业或家庭式光伏发电及“渔光一体”示范电站,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正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看未来
新能源产业将实现百万亿级规模
记者:最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您已连续多年为中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您如何看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和未来趋势?
刘汉元: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风能、光伏发电等清洁产业体系,设备制造、系统应用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已经具备吹响能源革命号角的各种主要条件。
从产业总体来看,以我国光伏产业为例,从十多年前面临的“两头在外”即终端市场和上游技术均在国外的产业结构问题,已发展成为目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从90%以上产品出口欧盟,到国内安装应用占到接近一半,技术的不断进步、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单位发电装机成本持续降低,目前每千瓦的建设成本在5-7千元,三五年内可望降到3-5千元。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第一大国。
技术的进步、规模效应的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将成为发电成本最低的能源生产方式,将很快推动光伏发电平价时期的到来,结束对光伏发电的补贴,实现市场条件下可再生能源支撑我国清洁发展的历史转变。
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费方式已势在必行,在这个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可再生清洁化的过程中,不仅光伏新能源产业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还将催生对储能应用、智慧电网的需求。粗略测算,如果我们三五年内实现能源消费增长的再生清洁化供应,二三十年时间内实现部分到大部分化石能源的替代,将会形成近百万亿元的新兴产业规模,一方面推动我国经济适度快速发展,一方面有效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彻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记者:您如何看待咱们四川省和成都市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推动天府之国真正实现清洁发展有什么思考和建议?
刘汉元:我省是全国光伏产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幅员面积占我省61.3%的“三州一市”是我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同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产能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基础条件坚实,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完全可以成为我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事实上,一旦光伏发电和水电形成1:1的水光互补发展格局,我省发电装机容量就可接近1亿千瓦,刚好光伏发电又叠加在白天的用电高峰,可以由同一个电网或者与现有水电、火电支撑未来更大的发电运行能力,不但能够两倍以上地提升我省电网支撑能力,还将有效甚至根本上解决我省未来发展的能源可持续供给问题,以及解决我省季节性、昼夜性谷峰用电平衡问题,由此形成的水光互补清洁发展模式和现代新型能源产业体系,将率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