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农场里的“脱贫账”!
发布时间:2017-09-27     来源: 人命日报
本文摘要:在叶庙村的光伏农场里,60岁的村民闫兴杰正给茄苗加固,他算起了收入账:“我家5亩多地,以前自己种,一年到头每亩收入千把块钱,现在土地流转,每亩租金1000元,在这里打工,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收入,每年还有3000元的分红,脱贫没问题!”


  在叶庙村的光伏农场里,60岁的村民闫兴杰正给茄苗加固,他算起了收入账:“我家5亩多地,以前自己种,一年到头每亩收入千把块钱,现在土地流转,每亩租金1000元,在这里打工,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收入,每年还有3000元的分红,脱贫没问题!”

  叶庙村是灵璧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494人,目前剩下的43户93人,大多是因病致贫户。村委会主任叶振山说:“如今村里的废水塘和山荒地变成了光伏农场,贫困户既能搞种养,又能得到发电分红,还能就近就业,一亩地长出来三本增收账。”
 


  走进这个光伏农场,道路一侧是水中成群的白鹅,另一侧是长势旺盛的茄子、黄瓜、西红柿,抬头可见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今年7月19日,全国首批贫困村光伏农场脱贫项目在这里举行了并网仪式。据悉,该项目由中利集团牵头,在全县73个贫困村每村建一个光伏农场,通过农民土地入股,实现资产收益扶贫。

  光伏农场究竟有何不同?

  中利集团董事长王柏兴介绍,同样是利用山荒地,光伏扶贫农场有以下特点:

  一是贫困户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光伏发电净收益,还能优先在农场打工,保证长期稳定的收入渠道,实现“输血+造血”。

  二是光伏扶贫农场不光发电,也干农业。山荒地通过土壤改良,具备养殖耕种条件,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通过技术创新,可满足农作物光照需求的75%以上,开创了“智能光伏+特色农业+农民就业”的精准扶贫模式。

  三是在山荒地集中建设,装机量较大,降低了并网成本,延长了使用年限。

  四是农场可利用光伏发电诱捕害虫,通过农技指导,种植绿色蔬菜和中药材,每亩平均收入可达到5000元以上,这是过去的山荒地上不可想象的。

  收益如何分配?

  县扶贫局局长杨松说,每个农场总投入260万—300万元,县里自筹20%的资金,银行贷款80%。光伏农场建成后,所有权归地方政府,收益扣除成本和贷款本息外,归村集体支配。

  按照目前0.85元/千瓦上网电价,年有效光照1100小时算,每个光伏农场的年发电收入约47万元,扣除还贷的本息和运行成本,净收益约17.4万元,再加上农场特色农业年收益5万元,贫困村年总收益约22万元。仅此一项,叶庙村93名贫困人口就能人均分到2300多元,企业薄利多销,实现多方共赢。

  灵璧县县委书记刘博夫介绍,今年全县计划脱贫6431户2.15万人。光伏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将不断探索光伏扶贫新模式,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真正实现“农光互补”综合效益。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利集团已筹集30多亿元资金,在全国30多个贫困县建设了光伏农场。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他们针对西部地区推出了“光伏+牧业”的模式。王柏兴说:“目前公司与100多个贫困县签订了包县脱贫协议,我们希望通过‘光伏+农业+就业’精准扶贫模式,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扶贫政策和科技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