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一体”助力水产与光伏业融合共赢
发布时间:2017-08-21     来源: 新华网
本文摘要:随着西部新能源弃光限电日益突出,光伏发电逐步向中东部布局,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屋顶”“光伏+农业”“光伏+养殖”等项目。业内人士表示,“渔光一体”模式在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能够节约土地资源空间,能够很好的融合现代水产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随着西部新能源弃光限电日益突出,光伏发电逐步向中东部布局,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屋顶”“光伏+农业”“光伏+养殖”等项目。业内人士表示,“渔光一体”模式在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能够节约土地资源空间,能够很好的融合现代水产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光伏+农、渔业模式”发展至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区建立了240个“光伏+农、渔业”项目,江苏、江西、山东、浙江、安徽五省水面光伏的装机容量已超过2.3吉瓦(GW)。

  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2亿亩,然而养殖户受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靠水产品的产出,获得效益并不十分理想。传统养殖产业仍以小规模经营与粗放型养殖为主,设施简陋、污染问题严重、效率低下、技术含量不高、养殖过程不可控,水产品安全问题严峻。

  业内人士介绍,在利用水面资源养鱼的同时,再利用空间太阳能,将使亩利润比单纯水产养殖大幅提高。

  据了解,借助于光伏产业的发展,“渔光一体化”在规模养殖中的应用颇受渔业企业及渔场的喜爱。水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吴宗文教授表示,通过“渔光一体”,可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环境,以及提高单位鱼塘收入的效果。据测算,这种模式亩利润比单纯水产养殖提高3倍以上,代表着现代渔业未来发展趋势。

  通威集团副总裁胡荣柱表示,“渔光一体”的最大突破就是“藻菌调控技术”,这项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有害藻和有益藻的生长问题。通威“渔光一体”项目人均管理养殖面积从现有的20-200亩提升至500-1000亩,物联网化的养殖过程管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并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在17日举办的“2017第七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上,由于对我国能源行业健康发展、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杰出贡献,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荣获“2017中国能源影响力人物”奖。

  “渔光一体”模式利用技术的创新集成,建设零污染、零排放的智能渔业养殖园区,实现全程可追溯、可控制,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源头控制问题,对于传统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和推广“渔光一体”这种清洁、高效、低碳的创新模式,不仅能实现渔、电、环保的一体化大丰收,还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绿色发展提供一条全新路径。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差异明显,中东部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电力消纳能力,加之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具备“光伏+渔业”的发展潜力。胡荣柱介绍,我国拥有4500万亩精养鱼塘,若全部建成“渔光一体”电站,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1200GW至1500GW,年发电收入高达1.2万亿元至1.5万亿元。

  目前光伏农业在业内仍是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光伏渔业项目不在少数,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光轻渔”“假渔光”“伪渔光”的苗头。对此宜适当引导和规范,避免行业出现无序发展。

  “建议出台标准引导行业健康良性发展,避免行业出现‘泥沙俱下’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胡荣柱说。

  一位研究光伏农业多年的专家亦表示,光伏农业项目切忌“简单组合”,这是一条死胡同,得不偿失。

  总体来看,随着以“渔光一体”为代表的跨界光伏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复制、推广,不仅能大大提升我国空间、国土资源的复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的高效协同发展,而且能使太阳能这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真正惠及人民,促进并加快我国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愈加沉重的环境、资源压力,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供应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