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信息透露,上半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GW以上,同比增长9%,创造同期新高。
有机构预测,因国内外光伏需求强劲、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目标超预期以及未来成本下降空间较大,中国光伏产业的长期增长拐点已显现,整个产业将进入上行周期。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的江苏,在新的形势下,应该何去何从?
江苏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江苏省统计局近日在官网刊发《新常态下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一文,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把握机遇、整合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江苏光伏产业发展为全球前沿产业。
走出低谷
自2013年江苏光伏产业走出发展低谷期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聚集态势明显。
截至2016年底,江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546万千瓦;到2017年4月底,装机总量位居全国第五,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在工信部已发布的五批符合规范条件的光伏企业中,江苏入围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据江苏统计局,2016年底,江苏规上光伏企业达到297家,产值超50亿元光伏企业达到15家(超100亿元6家),占全省光伏产业产值比重近60%。
从省域的产业集中度看,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光伏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约50%,其中苏州光伏产业2016年产值达551.5亿元,居全省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近期调研中获悉,2013年以后,江苏光伏行业在“走出去”和分布式光伏这两大领域发展快速。
南京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光伏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约755亿元,同增9.7%。这得益于江苏光伏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积极开拓东南亚、“一带一路”市场,加快推进海外设厂,与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多元化。
从企业的实际投资看,在中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市场已有多个项目,主要从事电池片和组件的生产,以及建设光伏电站。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绿色能源生产方式,也是未来光伏发电发展的重要方向。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6年,江苏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53万千瓦,同比增长60.6%,占全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比重12.5%,位列全国第三位。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以江苏光伏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从单晶硅、多晶硅等原材料生产到单晶提拉与多晶铸锭、硅片分割、晶硅电池制造、电池组件封装以及光伏电站建设安装、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等在内,产业各环节生产规模世界占比超过50%,已连续数年位居全球第一。
江苏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三个层面,一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政府沿袭了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以笔记本产业为借鉴经验,强调“产业链”上下游的完整度;第三,则是注重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发挥产业集中优势,确保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突破制约因素
江苏省统计局也指出,核心竞争力不足、欧美对华“双反”措施、企业融资难等因素都制约着江苏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核心竞争力方面,江苏省统计局称,近年来,江苏光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技术研发主要依赖于少数龙头企业,大多数中小型光伏企业缺少研发意识和创新能力,“技术跟随”现象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此外,在高端、关键工艺技术方面与国外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国际市场方面,自2012年以来,发达国家甚至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针对中国的“双反”措施和调查在光伏产业中屡见不鲜,贸易摩擦风险成为常态。比如,2017年3月,欧委会决定对中国光伏“双反”措施延长实施18个月;2017年5月,美国决定
对进口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全球保障性措施调查。
“近几年来,有一半的精力都用在研究和破除贸易壁垒上。”一位光伏企业的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过,同时在行业协会任职的他认为,光伏产业集中遇到这些“国际官司”也是好事,为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积累了应对经验,毕竟“赢输的几率对等”。
企业融资方面,21世纪纪济报道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光伏企业境内融资成本平均在8%,远高于欧美平均水平,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侵蚀企业利润。
此外,江苏省统计局还指出,目前江苏光伏产业过剩产能逐步削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产业发展对政策过度依赖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增加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对于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江苏提出要加快江苏光伏产业沿“一带一路”的布局,引导光伏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光伏产业园、投资光伏电站、加大对沿线国家的光伏产品出口。同时,继续挖掘国内市场、扩大内需。
此外,要转变以规模化降成本的传统发展思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统筹政策和资金资源,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支持光伏企业关键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江苏光伏制造向光伏智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