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一个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心路”
发布时间:2017-07-06     来源: 新华网
本文摘要:日前,一辆装满光伏玻璃产品的集装箱汽车驶离厂区开往青岛港。这批光伏玻璃产品将在青岛港装船后,运抵韩国。


  日前,一辆装满光伏玻璃产品的集装箱汽车驶离厂区开往青岛港。这批光伏玻璃产品将在青岛港装船后,运抵韩国。

  “按照合同约定,我们今后每月将向韩国用户提供规模可观的光伏玻璃产品。”这批光伏玻璃产品的生产方山西日盛达新能源集团董事长张珍方说。

  在日盛达光伏玻璃产品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有的在对玻璃进行复检,有的在打包,有的在搬运……“我们现在没有库存,销售情况非常好。”张珍方说。在全自动化流水作业线旁,灵活的机器人挥舞着双臂快速地运送着一块块玻璃。

  2013年,日盛达作为长治市十大非煤产业项目备受关注。这个重点项目,日产500吨光伏玻璃,自2013年正式投产以来,坚持技术创新、高端引领、品质保证,现已迅速突破年产量1800万平方米光伏玻璃的生产能力,质量位于行业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了长治县经济转型发展,成为长治市煤炭企业转型的典范。

  “熔炉煅烧是光伏玻璃生产的首要环节,我们大打技术‘组合拳’,引进先进的一窑四线技术及钢化、镀膜等深加工技术,每条生产线都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可根据客户需求,生产2㎜、3.2㎜、4㎜等不同厚度、不同花型的太阳能超白原片玻璃,还可通过自动化横切、纵切,实现不同规格的处理。我们的自动化高端设备保障企业成品率始终在80%以上。”张珍方介绍称。

  然而,日盛达的发展就像长治市众多煤炭转型企业一样,并非顺风顺水。2015年8月,由于光伏产业市场低迷,日盛达面临停产倒闭的艰难处境。“是坚持下去还是临阵退缩?”在张珍方的心中,那段日子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蜕变。

  为了“突围”与“逆袭”,日盛达紧盯市场、瞄准高端,投资1700余万元引进了年产600万平方米的光伏镀膜钢化玻璃项目,并于2016年2月投入试生产,实现了半成品向全成品、全自动化产业链的升级。这条全自动光伏玻璃钢化镀膜生产线最大的特点是在关键岗位上投入使用机械手,因为机器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超过人工操作,而且生产安全性高。

  “之前的深加工生产线需要工人近百人,引进这套设备后只需要十几名技术人员,节约了人力和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高产值效益。”张珍方介绍,“这条生产线通过纳米级的涂层和镀膜、钢化,使玻璃的透光率由原来的91.5%提高到93.5%以上,这两个百分点的提高,使终端客户组建厂发电功率提高两个点以上,深受客户欢迎。”

  今年,该集团又着力新上两条日熔量1000吨超白压延玻璃生产线、5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生产线,推进硅砂基地建设,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次销往韩国的光伏玻璃产品,是日盛达实施国际战略后获得的首份订单。

  “未来,我们前景广阔。”张珍方说,当前日盛达发展之势蓬勃,企业将紧紧抓住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争做“金太阳”工程排头兵,努力跻身我国光伏产业“第一方阵”,实现高端转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