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达沃斯 光伏缘何被冷落?
发布时间:2015-09-14     来源: 一财网
本文摘要:150个场次的交流后,达沃斯结束了。笔者却陷入了思考:如此高逼格的活动,光伏企业发出的声音却是羸弱的。无论是从主流媒体的报道还是网站传播上,企业家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拿不到太多话语权。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呢?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逝、某一天,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会不会突然下降了:工作效率不如周边国高,机器自动化又没跟上,届时我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鳞次栉比的海外同行坐收渔利,而自己手中的陈旧武器难以挥动。
 
  论坛发言时,罗鑫对“创新”还是点到了几句:“达沃斯年会向所有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创新需要通过协作精神来完成。这个协作,不仅仅包括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协作,还有行业之间跨界的协作,如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更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作。创新是全人类的创新,而不是某一个或者某一个企业、某一个行业的创新。”至少这段话已不再将创新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有了更多延展性的诠释。

      互联网经济与股市等话题难以回应


 
  其二,达沃斯现场的部分热门话题,中国光伏企业也“失之交臂”。
 
  一家网站总结了会议的几大关键词:经济增长、股市、国企改革、新常态、人民币汇改、互联网经济和机器人。
 
  “经济增长、新常态、人民币汇改”都可看做是政府层面和经济学界的最爱,这里不深究了。
 
  互联网经济、股市两大话题,看似会让光伏企业家们聊的开,但事实并非如此。
 
  “互联网经济”与能源行业之间的正确打开方式,自然是“能源互联网”。A股市场在泡沫化最严重的去年年底至今年5月前,各大企业把“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吹得神乎其神,加上其他人的煽风点火,现在看来,是为拉高股价所做的奋力一搏。
 
  然而,真正懂得“能源互联网”内涵的人有多少?把此概念说清的,上哪找?
 
  记得一篇名为《当谈论能源互联网时,能源圈最近在谈论什么?》的文章中,曾把能源互联网的定义解释过一轮。比如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预言过,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能源互联网就能出现。
 
  “一千个罗密欧心里,有一千个朱丽叶。”这是国内业界在定义“能源互联网”概念时的现状。有的认为,它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有的则评价,能源互联网是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家庭、社会等用电用能的智能化。但到了光伏这里,似乎这个话题就没法继续下去了:没有哪家公司可给出业内认可的答案。自然而然,当达沃斯涉及“互联网”话题时,出身新能源公司的人就会显得底气不足、纸上谈兵了。
 
  再看看租车行业。虽有滴滴打车、UBER、滴答拼车等各类竞争者,然而这种“用户需求+互联网+车辆”三方结合的模式,已在业内达成基本共识,租车行业被颠覆,传统租车领域的重资产、低利润情形也被改头换面。
 
  不否认,“能源互联网”所涉领域十分庞杂:发电侧、售电侧、设备商、监控、储能等,哪个环节都可单独成篇,目前也有阳光电源、绿能宝等公司尝试打造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改变固有思维。而这也是打通未来达沃斯之路、创造话题并与在场数更多企业家有共同语言的前提。
 
  今年的另一个大热题目便是“股市”。这下好了,光伏公司更避而不谈了。为什么?不说在中国股市玩的企业,只说海外上市的一批强势企业,股价已跌到“没朋友”。
 
  把股市的屏幕打开一看,蔓延在小电脑上的这些K线只能用一个“惨”字形容。这两天好不容易回升了一点,但相比前几个月下跌的幅度,更是“惨不忍睹”。
 
  有人反对道,中国A股市场都跌得不忍直视了,不管是亲妈还是干妈出面也无济于事;美国股票再怎么下跌,也不如A股跌的厉害。
 
  不要忘了,即便动荡不如中国大,但一只只几亿美元市值的“中概股”相加,似乎都抵不过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第一太阳能,再换一家外星人ElonMusk的Solarcity,境遇也是类似。中国企业技术突破上欠火候、商业模式上无重大进展,如果未来个别公司不能依靠“yieldco”做改变的话,新能源“倦鸟归巢”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
 
  光伏公司老大们没有被媒体聚焦,不怪达沃斯,不怪记者,换个角度想想:旁观者也有自己的乐趣。回去练苦功,来日再战未尝不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