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生命周期4大阶段
本文摘要:运营好一个或多个光伏发电站并不简单,尤其分布式电站具有规模小、分散、采集数据量大的特点,运营难度将会更大,无论是集中式电站还是分布式电站,做好电站全寿命周期管理势在必行。
2.设计阶段
设备编码、文件编码、备件编码是实现多电站管理和全寿命周期的必要元素,三套编码体系的建设决定着电站运营能否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设备编码和文件编码应在设计阶段确定,备件编码可在运营阶段补充完善。目前常用的设备编码采用《GB/T50549-2010电厂标识系统编码标准》,文件编码和备件编码规则根据企业持有电站规模采用统一编码形式。
光伏区和升压站的布置决定着电站的投资成本和发电量,为节约电缆一般升压站设置在整个光伏阵列的中间位置,升压站设计应选用地势较高的地方在暴雨洪水等恶劣天气下保证无倒灌风险,阵列设计保证无遮挡且应考虑预留巡检通道,组串之间连接桥架设计应考虑预留组件清洗通道方便车辆出入,阵列整体设计应考虑防PID效应避免长期运行应组件加速衰减引起的超预期发电量损失,逆变器选型应稳定可靠考重点虑应散热不充分引起的模块损坏和电量损失,可调支架设计应给运营方提交支架调节时间和角度设计说明。
生产区域的设计应考虑后续操作和维修的便利性,隔离刀闸和接地刀闸设计考虑运维期间防止误操作,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应分开设计且应实体隔离,生产设施选型应考虑使用市场上标准器件便于运营阶段备品备件的采购及更换,开关柜设计应具备“五防”功能并配备电子五防锁,厂用变压器的选型应合理可靠并出具常用负荷测算书运营阶段根据测算数估算厂用电量,建议所有电站配备故障录波便于设备故障时及时精准分析,通讯保护设计应结合当地电网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匹配并在电站调试前提供保护定值单,二次屏柜设计应预留适当屏柜位置以满足电网新增要求和生产监控分析系统配备等技术改造项目需要,应根据电站规模设置工具间和备品备件库以满足运营维护需求,建议厂房单体设计<3000m3不配备水消防系统便于运营阶段的消防设施维护,特殊气候条件地区的生产设计应满足当地特殊性(如变压器油的选型、防冻润滑油脂的选用、支架防强风设计、通风采暖的选用、墙体保温的设计、屋面防水设计等),分布式电站特别要关注防火设计。
生活区设计应满足运维人员生活需求,根据电站规模配备生产人员数量,员工宿舍设计应尽量朝南,根据电站选取的地理条件合理选取生活用水方式,照明回路和动力回路应分开设计,根据不同地区选用合理的节能采暖方式尽可能减少厂用电量,居住场所外墙厚度和保温设计应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选取,建议公司标准化生活区域设计以规范员工生活管理。
3.建设阶段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设备采购应选择长久而且值得信赖的品牌以保证运营阶段设备外委维修和零部件的采购渠道不中断,设备供货商应提供详细的设备说明和图纸便于运营阶段设备的维护和更换(如有条件可在招标是规定设备说明书的编码、格式、内容等,便于运营阶段运维规程的编写和资料管理与选用),电站竣工应设置合理的质保期以满足电站全投资测算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建设过程应做好工程“六大控制”(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环境和文明施工控制),应按照施工图纸、方案和规范进行施工。为保证电站投运后因安装缺陷造成的大型技改项目不发生,运维人员应介入建设阶段跟踪安装情况,主要从生产运维的角度出发关注影响后续设备操作、检修、设备运行稳定性等问题,尤其要关注隐蔽工程(直埋电缆敷设、土建结构、接地网等),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工程总包方和监理方督促整改。调试阶段需根据调试计划及时到现场跟踪学习以熟悉电站系统布置、设备操作方法、设备性能与参数设置,注意现场图纸资料和原始记录的收集和整理和工程转生产备件的跟踪和保护,配合工程人员电站首次并网的发令与操作。
运维人员介入建设阶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完成生产准备工作,主要工作有:生产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的编制;生产技术程序的编制(如预防性检修规程和技术监督试验规程与周期、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工具清单与检定周期、最低库存备件清单等);生产系列套表格的制作(工作票、操作票、运行日志、交接班表格、设备台账、工具台账、备件台账、培训记录本等);上墙制度的制作和悬挂;安全标示标牌的制作;常用工具的准备与计量工具检定;生产人员培训与取证(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和调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