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Solarcity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 无所不能
本文摘要:不管是“互联网+能源”的概念还是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都让能源圈像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但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不过就笔者多年的光伏从业经验来看,现实似乎看起来没有那么美。
 
  缺少标准,“互联网+能源”难成气候
 
  “互联网+”只有依托于产业平台之上,才能焕发出绚烂的生机。分布式光伏新能源产业,本身具备的环保属性、电力属性和金融属性,经过有机的整合,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市场。身处这个行业,除了感谢幸运女神的眷顾,更多的是身上的责任。光伏发电这个新兴产业,在突飞猛进的10年高歌中,更多依赖的是海外的市场和客户。中国市场,没有现行的标准来规范这个行业的发展。CQC和中国电科院在2014年底,才正式出台了光伏电站检测和评估的标准意见稿,但仅局限于国家层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市场,真正缺少的是行之有效并能够实践的行业标准,能够指导设计方,建设方和运营方根据规矩去实践曾诺,保证光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标准的缺失对于正在展开的行业大幕而言,无疑是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会对一个20年发电曾诺的行业留下潜在的风险隐患。冰山一角,虽然不能影响大局,但却可以阻挡前进的脚步。
 
  近期多个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都在和金融机构共同探讨如何解决短板问题。我们不难看到,产业信用的缺失成为阻碍产业前进的绊脚石。
 
  一个标准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引领,更需要所有人的参与,需要市场的接受。在市场的调节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并反馈予市场。只有更多的有识之士都能参与到行业平台和体系的搭建中,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把市场认可的行业标准真正的推动实施,用户才能够体验到标准带给消费者的保障,保险和金融机构才能够依据这套体系为分布式光伏提供金融服务,变成实在的支撑,配合独立第三方中间服务环节(第三方监控平台、第三方评估、第三方检测、第三方运维、保险等),给予负责任的中小企业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给予这个行业更大的经济动力。
 
  放眼未来
 
  一个时代给予个人最大的支持,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个政府给予行业最大的支持,是打破束缚。
 
  一个行业给予从业人员最大的支持,是调动所有人的创造力,让创新的思维在广阔的土壤中得以生长。
 
  能源互联网,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稍加揣摩,不难发现。如果在微观意义上实现,需要靠的是商业的交易,互联网是组织这个交易的渠道和平台。而真正能够实现电力交易的能源形势,非光伏能源莫属。分布式电站建设,分布式储能建设,分布式微网建设,以及分布式的交易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能源的交易体系,变成切实可行的利益,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得到实惠。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新能源时代,互联网与新能源结合的时代,通过新能源创业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创业创新的热情,只有在搏击海浪的过程中,才会变得更加的坚强坚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