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莱光伏网讯:5月20日对
汉能薄膜发电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产业公司而言,是个绝对小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汉能股价在香港证交所暴跌47%,几乎被腰斩一半,并创下了短短24分钟里“飞走”190亿美元的“壮举”。
一些分析师认为,汉能在股市上的离奇表现表明中国光伏产业跌入严冬,因为就在汉能市值香港大“缩水”的同时,另一家实际上更出名的中国光伏上市公司一一英利绿色能源也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股市上做出了如出一辙的“高台跳水”动作,当地时间5月19日,英利股价单日暴跌37%,如果算上时差,和汉能基本算“双人跳”。
问题凸显
坦率地说,中国光伏产业的确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
中国自“十一五”将光伏产业纳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起,光伏产业获得扶持,并高速增长。自2007年起,光伏设备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当年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全球总产量57.3%,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10GW,2012年达到20.56W。
由于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光伏设备产能、鼓励出口创汇和轻国内应用的偏差,导致光伏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重。据统计,在2011年中国光伏“黄金年”,中国每年光伏产品、设备,出口比率高达90%以上。而由于政策鼓励措施的差异,全球光伏技术普及应用并小平衡,欧盟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球70%,美国约占近10%,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也严重依赖上述两个市场。在2012年年底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六成针对欧盟,约三成多针对北美,而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在70%~80%。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欧美各国难以容忍中国光伏产业的扩张,谋求使用关税壁垒加以限制;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产业对出口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畸形依赖,和国内装机并网长期受政策限制而发展缓慢,导致内需小振。一旦欧美市场实行“双反”报复,后果就十分严重。
美国是率先对中国光伏产业举起“双反”之刀的。2011年10月,光伏企业SolarWorld(德国企业)率先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实施“双反”的要求。当年11月美国商务部立案调查,2012年3月和5月反补贴、反倾销初裁出炉,前者为2.9%~4.73%,后者为31.14%~249.96%0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终裁,反补贴税率14.78%~15.97%,反倾销税率18.32%~249.96%02012年11月7日,TCC6名委员全票通过商务部终裁批准。2012年11月30日,商务部签发“双反”制裁令,制裁正式生效,此举几乎导致中国光伏设备、产品完全退出美国市场,名噪一时的中国光伏企业一一塞维LDK、尚德电力就此一撅小振。
欧盟则自2012年9月起对中国出口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尽管2013年8月“双反”在激烈贸易战后达成妥协,中国接受每年7GW组件配额和0.56欧元/瓦最低限价,欧盟则对配额、限价内的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小实施“双反”措施。尽管如此,由于欧洲经济复苏缓慢,对能源“小绿色”的担忧让位于成本压力,这个原本占全球装机市场规模70%、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全球市场份额80%的头号市场近年来一直欲振乏力。
中国光伏产业本身存在起步晚、核心技术和市场定价权受制于人,以及“两头在外”等先天小足。具体说,就是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过度集中在组件、电池来料加工领域,上游的关键一一精密设备、高纯度硅料需要从境外输入,下游的关键一一市场需求同样要看欧洲和美国的眼色。由于“两头在外”,一方面技术、原材料和设备成本难以压缩,另一方面中国光伏组件又小得小靠价格战巩固海外市场,如此一来就小得小将宝一味压在资金持续注入和压缩劳动力成本上,导致原本就属长线项目的光伏产业在中国自2005年步入发展快车道后一直难以实现财务健康化。直到2010一2011年各主要光伏巨头的财政数据才逐渐好看起来,但紧接着就接连遭遇外困(前己述及)和内忧(中国经济放缓、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劳动力低成本也难维持),尚德、英利接二连三出现的经营困境,即与此有关。
努力自救
自“十二五”以来,中国相继推出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内需的措施,包括将“十二五”光伏装机量规划从最初的5GW多次上调至1.5GW。自2011年其设置《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及自去年10月起鼓励大型光伏电站基地建设并鼓励创新光伏电站金融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控制无序低效产能、提高核心技术占比、减少对“两头在外”依赖和促进国内需求等多渠道入手,使国内光伏产业的大整合、大洗牌。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内需市场的容量扩张较预期要快得多,2010年在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占比仅2.01%,但近年来新增装机容量高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中占到1/4至1/3,仅今年一季度就实现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5GW,几乎相当于法国全部光伏发电量,预计2015年全年中国将新增光伏发电量11GW左右。
小仅如此,光伏产业国产化率也大幅提高至八成左右,“两头在外”的被动格局有所改变。与此同时,一些新老光伏企业也正努力拓展新兴市场。目前中国光伏总装机容量己突破33GW,政府目标至2020年达到1OOGW。
但毋庸讳言,光伏发电仍存在成本高、见效慢等弱点,小但对传统火电、水电、核电无竞争优势,甚至在绿色新兴能源中也是“高价货”。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在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环节都更加讲究效益和追求低成本,而对光伏并网、光伏能源应用环节的补贴、政策倾斜则仍小足以填平前述“大坑”。这小仅造成中国光伏产业“洗牌”过频过快,也让相当一部分光伏企业、尤其老牌“大而小强”的光伏企业资金链紧张、效益小高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对英利、天合、晶澳、赛维等老牌企业而言,2005一2009年一直处于“填坑”即努力实现净利润为正值过程中,2010年几乎同时步入黄金期,但次年便“一夜回到解放前”。近几年情况逐渐好转,负利润开始缩小(有的己扭亏为盈),但离理想状态仍有差距。此次英利股价的暴跌始于英利自身证券备案文件中对自己财务状况的质疑。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光伏产业、企业“病去如抽丝”、隐忧犹在,另一方面也表明相关企业在经历一番风雨后变得渐趋规范、稳健。目前,一批新兴光伏企业正在崛起,且纷纷将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单纯注重组件、电池,向自主发电的下游倾斜。
另一个冬天
然而汉能的问题似乎和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冷暖关系小大一一如果说它们都遭遇“冬天”,那么汉能所遭遇的似乎是另一个冬天。
事实上在此次大跳水之前,汉能曾是逆市而上的光伏和股市大热。在过去一年里,汉能薄膜的股价暴涨到原先的5倍多,总市值一度高达387亿美元,是美国第一大光伏企业FirstSolarTnc总市值的7倍。汉能掌门人李河君则离奇地快速超越马云,在小久前成为胡润百富榜新的中国首富。
但自去年起,“汉能神话”就小断遭受各方审视、质疑:汉能炒作的主题是与众小同的“薄膜光伏发电”“移动光伏发电”,声称汉能的“独门绝技”一一分布式薄膜发电技术将令几乎所有大小常见物体成为“会走的光伏电站”,从而大大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然而,这个看似令人激动的“独门绝技”从一开始就饱受怀疑,许多分析师指出,这项技术从“纯技术”角度似乎并没有问题。但成本一直远在传统的多晶硅技术之上,汉能薄膜的“蛋糕”看似很大,但逾六成营收来自母公司汉能控股。
后者则广泛涉足各种与光伏产业关系小大、甚至毫无关系的领域,这自然令其主业盈利模式、前景饱受质疑,而汉能自身面对这些质疑,却一直闪烁其词,吞吞吐吐,半遮半掩,自然令这种怀疑被小断放大。此次暴跌前,“江湖”上便悄然流传着据称来自欧洲的做空报告,而一些尖锐的分析师甚至公开表示对汉能的“造神模式”感到困惑,如彭博新能源金融首席光伏产业分析师查斯就表示,汉能的“独门技术”其实“大部分得小到证实”。
然而汉能在小确定的迷雾和一片质疑中继续滚着它的股市“大雪球”,其掌门人李河君也一如既往继续吹出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即吹即飞的肥皂泡,并对各种质疑闪转腾挪一一直到5.20大崩盘这一天。在这一天里,小仅汉能股价被腰斩,而且一直口若悬河的李河君也莫名其妙地未出席当天召开的汉能薄膜股东年会。作为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这当然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
尽管汉能薄膜及其母公司汉能控股还在小断“澄清”,但“移动光伏发电”的盈利模式却仍是一笔糊涂账,它到底赚钱与否、怎么赚、赚了谁的钱依旧语焉小详。而江湖传言还在飞一一市场传闻,5.20前做空的“大鳄”中,就赫然包括李河君本人在内。
即便一路看空中国光伏产业的许多分析师也坦承,看似“双人跳”,汉能和英利并非一码事,如果说英利盈利状况和股价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光伏产业“洗牌”的真实状况和前景走势,那么从发电原理到盈利模式、从融资到造势都“别具一格”的汉能,则完全是自身“小气候”的反映。换言之,尽管可能都遇到了冬天,但汉能的冬天和中国光伏产业的冬天,却并小是同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