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受政策激励和利益的驱动,光伏市场呈现逐年的倍增态势。在中国,自2009年起,"光电建筑"、"金太阳示范工程"、"大型荒漠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等多个项目的连环启动,使得国内光伏发电行业在短短数年内成绩傲人,举世瞩目!
从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来看, "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发24号文 "等多个政策文件,从上网电价、补贴资金、并网管理等多个层面破解国内应用市场发展的瓶颈,力促国内市场的规模化启动。光伏电站在现有补贴水平和出力无限制的情况下,利润高企,电站投资受到各路资本追捧。国家高度重视分布式发电发展,在"十二五"末所规划的35GW容量中,有20GW为分布式发电。而在2014年光伏发电建设规模来看,全年新增备案总规模14吉瓦,其中分布式8吉瓦,光伏电站6吉瓦。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之下,我国的光伏发电正开始向商业化、金融化的方向迈进,同时,用户侧平价上网时代趋近,行业发展热情持续高涨。然而,在建设热情的背后,其潜伏着危机也日趋明显:我国的光伏发展不过十年,不能把衡量的标准仅仅定义为完成装机的装机量。完成装机当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寿命周期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电站项目,如何把握设备质量关,保证期在较长一段时期的运行稳定性,如若不然,建一批发电量低下、甚至不发电的电站,节能绿色事业最后搞成形式主义,只能是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光伏电站在二十五年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关系到哪些方面,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哪些主要的问题可能会成为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瓶颈而阻碍整个产业进程?在笔者看来,目前光伏发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收益预期与现实差异的问题。存在着业主向光伏电站要收益的初衷与光伏电站投资回报不明显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其原因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光伏电站的工程可靠性和设备稳定性从目前来看,远远低于电站设计的使用寿命,光伏电站每天面临这样那样的各种状况,这些状况严重影响着电站的运行效率;第二,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成本远高于设计预算。往往由于专业技能的匮乏,一个小毛病被忽视或者无从解决,逐渐演变成大问题,这样不但延长了解决周期,增加了维护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由维护拖成了维修,涉及到零部件的更换,增加了硬件成本。因此,由于很多电站的运行维护水平跟不上,管理相对滞后,不但影响了电站的使用寿命,致使光伏电站的收益低于预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固定资产流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其次,是技术与人才的难题。存在着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地处荒漠地区与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之间的矛盾。目前,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基本局限于电工等技师层次的人员,甚至在边远地区,人力及其匮乏,只能找到文化水平较低的农牧民完成电站的运维工作。而光伏电站运维管理所需求的,可以完成对故障原因能做系统性调查,对发电系统设备科学分析和预防性维护的专业技术高端人才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中,很难想象有一批这样的人才可以孤立存在于分散在不同边远地区的荒漠电站现场。因此,光伏电站不得不面对电站现场的问题现场人员解决不了,能够解决现场问题的人不在电站现场的现实问题。
最后,是解决尴尬的"分布式"问题。存在着光伏发电作为分布式能源与适宜于集中化作业的运行维护管理之间的矛盾。光伏发电在城市中的应用方式为用户侧发电。一般企事业单位可利用车间、厂房、建筑物的屋顶和幕墙建造为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产生的电力满足自发自用,当发电量无法满足用电需求使用市电,当发电量大于供求时可馈入电网并获得度电补贴。分布式能源就是指这种分布在用户侧,自给自足的能源方式,但是问题是电站运维管理的"分布式"难度要远高于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实施的"分布式",我们可以做到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做到企事业单位建造自己的光伏电站发电,却很难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各企事业单位拥有自己的技术合格的电站运维管理业务体系和团队。
以上是笔者在参与和考察电站建设中所发现并归纳出来的几点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的层面正视并解决从眼前讲,将不利于现有的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和发电效率的控制。从长远来讲,将严重影响我国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能够最大限度的打破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局限。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的应用突显出智者见智的意味来。比如,晖保智能将科技前沿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结合到光伏发电远程集中运行维护管理当中来,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完善和发展光伏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光伏电站运行维护难题的解决之道。进而实现光伏电站的"数字化-智能化-金融化"的资本三级跳。(作者: 靳志会、陈运坤、许翰丹,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