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如今,我国早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大国,但行业“大而不强”仍是不争的事实。
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弱势,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方面,其中,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又常常受制于外资企业,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绿色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情况要稍好一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制造技术丝毫不逊于国际水平,甚至稍稍略胜一筹,但行业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生存环境较为艰难则与其他装备制造行业无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持在新一轮全球能源竞赛中领跑的地位,加大对国内高端绿色装备制造行业的扶持显得既重要又迫切,需要国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事实上,当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处于较低的层面,与发达国家投入4%-5%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企业自主创新缺乏动力。近几年来,新能源风生水起,相应的装备制造领域也得以快速发展,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4月中旬,江苏省扬中市召开的一场“绿色能源装备研讨会”上,“希望被呵护”成为到会装备制造企业的共同心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国家应给予绿色能源装备行业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保留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李俊峰举例说,德国历来被认为是制造业水平最强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制造业普遍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没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就不可能有高额的创新投入,就更谈不上创新方面的竞争力。国内现阶段的绿色装备制造业,需要政府、银行、开发商达成统一共识——“改变规则,提供扶持。”
首先,应改变国内“低价中标”的规则。尽管“最低价中标”的原则是国际工程招标投标中的惯例,也符合合同的授予应采取报价对购买者“经济上最有利”的标准。但是在我国,“最低价中标”引发的恶意竞标事件屡见不鲜。为了中标一味报低价,也导致投标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中标后,企业一旦发现价格报亏了,就会停工、拖延工期或偷工减料,亦或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以便多接工程来弥补损失,这些做法都给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以及工程按期完工带来了巨大隐患,甚至延缓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并且,毫无利润空间的竞标规则将大多数拥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挡在门外,使装备制造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状态。政府不应无视这种现象,应及时改变规则或设定企业进入招投标的门槛,将投标企业中的害群之马拒之门外。
其次,要改善制造装备行业的银行贷款环境。政府应建立相关的科技银行或多种形式集中资金的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对制造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提供绿色通道等引导企业发展。杜绝银行集体简单粗暴式地“一刀切”式抽贷或增加贷款条件的做法,保持装备制造领域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当前,以光伏行业为例,一个光伏电站的最长运营期限为25年,但中国企业很难获得长期贷款(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贷款期限,一般的商业银行最长只能提供5年的贷款。风电行业也遭遇极其类似的情况,这已经成为制约国内清洁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应引起国家重视并尽快改变这一现状。
当前,在国际金融大环境背景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生产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仅需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呵护”,从而避免错失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最佳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