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光伏业发生的质变
本文摘要:2014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光伏行业蓬勃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你知道中国光伏业发生了哪些质变吗?
中国光伏最期待的变化是定价政策变化
人类为了探讨化石能源的补充、替代之路,采用付出成本的方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光伏产业。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从2009年开始的“金太阳”和“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到2012年实施光伏发电补贴电价,中国已经在光伏产业承担起了应当承担的责任。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APCE会议,中美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确认“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是中国政府对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光伏产业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光伏产业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相对其它可再生能源,光伏具备承担更多责任的基础。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光伏产业将稳定现有的增长水平,伴随这一增长还应带来更深层次的变化。
政策的内容将更加细化,政策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对光伏产业的相关政策就数量而言,不会大幅减少;就内容而言,将更加微观、更加细化,可能涉及规划、标准的制定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手段等方面的内容。最值得期待的政策变化是,国家会否通过改进定价手段调节补贴投向和规模。对于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人们不应过分质疑政府行为色彩,而应看到政策的手段越频繁、越细化,才能加速找到政策手段与市场手段的最佳契合点,才能出现补贴额持续下降、电站建设量稳定上升的理想曲线。对此纵观全球,人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伴随2015年日本、欧洲光伏补贴力度的进一步下降,以及2016年美国光伏投资减免税政策的退出,这些国家的光伏终端市场难有增长。人类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结合政策的不断试错,加速找到实现理想曲线的成功经验。中国是光伏大国,中国具有这种能力和使命。
光伏产品全球市场份额保持现有水平,加工手段将有提高。光伏产品生产属高端加工,既然是加工业,虽然有“双反”和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存在,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全面替代中国的国家还未出现,中国光伏将保持强大的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15年,全球光伏产品需求量将达58GW左右,随着中国有竞争力光伏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整合深化带来的潜在产能的恢复,中国光伏组件销售继续保持60%的全球市场份额是可能的,微弱的提高也是值得期盼的。伴随中国光伏总体市场竞争力和规模的不断提高,如果再辅之以政策引导,无论是在以转换率提高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面,还是在切割机等关键装备制造方面,中国光伏都会取得缓慢而稳步的提高。
光伏电站年度建设规模维持现有水平,分布式光伏不断探讨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对于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已经做出明确规划,2015年为35GW,2020年为100GW。目前中国光伏电站已建规模约为22GW,这意味着未来6年每年新增建设规模不会少于10GW。根据中国对世界最新的承诺,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会否再有提高也是可以期盼的。分布式是光伏终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式又分为个人和商用屋顶两大市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分布式市场建设,未来分布式光伏占据50%市场空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以预计:伴随销售方式的不断改进,个人屋顶光伏电站建设将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有所增长;伴随投资模型的逐步确定,光伏农业大棚建设将会成为分布式光伏增长的主要部分。
光伏产品多用途大众消费市场值得关注。所谓光伏产品多用途大众消费,是指除了需要补贴的光伏发电形式之外的多种光伏利用形式,比如利用光伏发电的充电用品、户外照明、交通工具等。这是新的光伏需求市场,伴随产品内容的丰富和成本的下降,这将是一个具有巨大想象空间的市场。同时,这一市场的成熟和扩大必将极大推进光伏产业完全市场化的进程。过去每谈光伏利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补贴,光伏产品多用途大众消费根本改变了这一被动局面,人们购买它,不是因为有无补贴,而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和能够承受的购买价格。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和适度引导这一市场。
总之,光伏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在完全市场化的产业,需求即市场,在非完全市场化的光伏产业,需求只是可能市场。如何把可能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在影响中国光伏产业加速量变的诸多因素中,技术的进步是时间问题,资金的进入是商业模式的成熟问题,规模的增减是补贴数量的大小问题,最关键的问题一定是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最佳结合点——定价机制问题。
11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在光伏产业,产品价格主要由生产成本和指标成本构成,实施在产品标准体系完善基础上的招标制,应是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值得探讨的定价方式,也是中国光伏产业未来一段时间最值得期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