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光伏脱困进入“马拉松”模式
发布时间:2014-02-17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文摘要:近日通过对常州天合、中电光伏、保利协鑫等光伏产业链的多家龙头企业走访发现,随着产业成熟度提升,光伏产业虽然保留着市场容量快速扩

  近日通过对常州天合、中电光伏、保利协鑫等光伏产业链的多家龙头企业走访发现,随着产业成熟度提升,光伏产业虽然保留着市场容量快速扩容、技术路线尚未稳定等新兴产业的特征,但已显现出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趋势。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在一系列政策扶助下,光伏行业实现整体性扭亏,然而,在产业遭遇低利润期、负债率居高不下、民营企业光伏电站开发受阻等“三座大山”压力叠加的情况下,2014年光伏行业回暖将进展缓慢,脱困难免成为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产业步入低利润期

  常州天合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介绍,2009年年底之前,光伏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净利润率均保持在25%以上,作为原料的多晶硅产业拥有超过70%的暴利。相比2009年年底,当前作为终端产品的光伏组件价格已跌去66%以上,而生产成本只下降了53%。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说,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在全球光伏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光伏企业挑起了价格战,最终在2012年年底形成全行业亏本销售的恶果。“2012年年底时,我国的光伏组件成本约为0.7美元/瓦,当时销售一瓦组件,企业就要亏损0.1美元”。

  高纪凡介绍,“2013年年初,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0.65美元/瓦,上半年销售价格一路回升到0.7美元/瓦,下半年保持了基本稳定。这种情况下,2013年下半年,光伏产业链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实现扭亏为盈,而原料端的多晶硅环节,因受到美国、韩国、欧盟等产品的低价倾销,仍处在亏损中。”

  中电光伏董事长陆廷秀认为,产业成熟度日益完善,是光伏产业步入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特征的根本原因。产业成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生产线所用装备已“普通化”,2008年之前建一条生产线要选配哪些装备还是“商业机密”,而现在光伏生产装备已经“花钱就能买到”;二是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已高度“匹配”,且都出现了产能过剩。

  “产业成熟度提升,造成光伏产业的准入门槛消失,企业之间得以实现充分竞争。这种情况下,其他行业的资本就会扎堆涌入,改变供求关系,直至光伏产业的利润率与其他制造业行业大体持平。”王世江分析,“从今往后,光伏产业将永久告别高利润时代,回归到传统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负债率居高不下

  据了解,目前光伏行业负债率居高难下,企业低薄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被贷款利息吞没。而且,商业银行对光伏企业贷款依然谨慎,大部分民营光伏企业仍受困于融资瓶颈。

  江苏省光伏协会秘书长许瑞林道出了光伏产业高负债的根源:2010年年初,我国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下游产业形成了一股投资热潮,银行贷款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幸的是,2011年上半年,扩张产能集中投产后,全行业很快陷入恶性价格战,并在2012年引发美国、欧盟的“双反”。

  “光伏行业贷款扩张产能后,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进入了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现金流,只能旧债未还再举新债,债务包袱越背越重。”许瑞林说,“到2013年年底,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负债率在80%-85%之间,个别企业达到90%以上。”

  据多位光伏龙头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财务成本高是造成当前光伏企业沦为银行“打工仔”的另一重要原因。“银行放给企业的贷款,绝大多数为期不到一年,企业只能利用多家银行不同还贷期的贷款来回折腾,频繁地把到期贷款还清再续贷。有些贷款借助担保公司担保才能得到,不仅产生1.5%-2%的担保费,还要被收取保证金,国有担保公司为贷款额的10%,有的民营担保公司高达20%。”陆廷秀说。

  保利协鑫公司总裁舒桦认为,现在光伏产业与银行之间已陷入恶性循环,从连续亏损到低利润率长期化,前期产能扩张中形成的巨额贷款难以短期还清,行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步伐被逼放缓,只能不断续贷,长期承担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从行业大量抽取利润,影响到行业良性发展,进一步弱化了还贷能力。

  据了解,自2013年6月以来已经断贷近一年的光伏企业开始零星得到银行授信。但商业银行对光伏企业的贷款申请依然谨慎,光伏产业中60%的贷款都是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而且只能惠及小部分重点企业。

  许瑞林建议,银行可尝试将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转化成股权期权,等企业发展好的时候进行期权兑现。

  民企转型遭遇“玻璃门”

  光伏产业是一个充分实现国际化竞争的产业,民营企业能成为主角,是因为其具有央企所不具备的灵活的体制机制。2010年以来,国内多家央企尝试过进入光伏制造业,但在市场竞争中却一再失利。

  目前,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正涌动转型成为光伏电站运营商的热潮,希望以此承接国家的光伏发电补贴,支撑制造业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但受困于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路条”分配不平等困境,民营光伏企业在转型中遭遇“玻璃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介绍,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约为每瓦10元,运营期为20年以上,成本回收期约为8-10年。这意味着100兆瓦的光伏电站投入的资金高达10亿元,以大型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为例,动辄数百兆瓦。“高投入与慢回报使得央企的融资优势在光伏电站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作为光伏制造业主角的民营光伏企业却往往有心无力”。

  此外,光伏电站建设需要发改委的“路条”和电网公司解决电力并网,在这两个方面,央企也占据了先天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营光伏企业不得不选择和央企以及地方企业合作,以求能拿到“路条”。

  王世江认为,为了让国家的光伏发电补贴更好地支撑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一种途径是尝试由国资委协调五大发电集团等央企与民营光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混合所有制的光伏电站建设、营运公司;另一种途径是鼓励银行等金融部门对民营光伏企业转型为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商提供信贷支持,消除民营企业在融资、“路条”等方面的不公正待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