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互补破解光伏用地困局
发布时间:2014-10-11     来源: 中国电力新闻网
本文摘要:日照时间长且拥有大片廉价荒漠化土地的西部地区无疑是第一选择。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远离负荷中心,因此部分地区光伏电站的弃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对于占地较广的大型光伏电站而言,日照时间长且拥有大片廉价荒漠化土地的西部地区无疑是第一选择。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远离负荷中心,因此部分地区光伏电站的弃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而在东部地区发展光伏电站,虽然不愁并网,但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制约大型光伏电站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东部地区的光伏发展道路将以分布式光伏为主,大型光伏电站为辅。但中电投集团首创的“渔光互补”模式光伏电站的成功,使以江南水乡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成为可能。
 
  “渔光互补”模式是否成熟?对于当地经济和环境有哪些积极作用?企业有哪些诉求?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全国首个“渔光互补”模式光伏电站。
 
  创新,往往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
 
  四月的江南乡间,一片生机盎然。在前往建湖“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的路上,道路两旁阳光照耀下的绵密水网、连片鱼塘,让记者对“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的前景大为看好。
 
  创新往往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但当窗户纸没被捅破前,所谓的困境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光伏发电作为一种主要的清洁、绿色能源,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未来能源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的现实,让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成为难题。而“渔光互补”模式光伏电站的成功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到底何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记者了解到,所谓“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鱼塘资源及芦苇荡滩来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并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潜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首个“渔光互补”项目,项目一期投产并网后,全国已有多个地区的业内人士前来参观交流,尤其是以江苏省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渔光互补”模式已被多家企业学习。
 
  自全国首个“渔光互补”项目之后,东部地区相继建设并网多个“渔光互补”电站,成为东部地区建设光伏电站的重要选择。可以说,“渔光互补”模式在江苏已成规模。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对全国土地综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建湖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倪世勇告诉记者,全国首个“渔光互补”项目成功之后,来建湖县以及其它水资源丰富地区寻求类似合作的企业逐渐多了起来。目前,从建湖县的角度而言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办法——由政府出面对散养鱼塘进行整合,政府负责确保鱼塘承包者的利益,然后和符合条件的企业签订合同,并进行监督。这样既满足了清洁能源发展需要,又改变了一家一户一塘口原有的小农经济养殖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同时转变了传统的渔业管理方式,初步实现了工厂化、精细化管理,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实现双赢
 
  魏居亮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建湖“渔光互补”项目先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显现,“由于建湖电站建在鱼塘水上,水面的环境温度较地面的环境温度要低,并加大了组件之间的间距,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日照、通风、降温环境,对延长光伏发电组件寿命、提高发电效率较为有利。因此,建湖电站发电量在同类地区光伏电站名列前茅。”据了解,建湖电站2012年完成发电量2457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2904.6万元;2013年完成发电量3819.808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4260.8万元;截至今年3月底完成发电量1092.4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173.3万元。
 
  在光伏电站发电量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渔光互补”项目另一主体渔业养殖也迎来丰收。
 
  记者来到建湖“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之时,正好赶上电站鱼池放春季鱼苗。放鱼苗的师傅告诉记者,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经过培训成为电站鱼塘承包企业员工。电站鱼塘是当地政府整合附近村民承包的小鱼塘形成的,“集中养殖后,鱼塘产值提高了很多,个人收入也得到提高。”该项目施工和鱼塘承包方——江苏中压电气集团总经理蔡泽斌告诉记者,“渔光互补”条件下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太阳能电池板遮档阳光,造成水温偏低,会对水产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在电站设计时,光伏组件前后间距比正常值加大了0.4米。同时,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开展合作,采取科学选择养殖品种及鱼种混养方式,确保了养殖企业和当地村民的收益。“养殖的收益超过想象。”蔡泽斌告诉记者。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助理沈美芳告诉记者,为了适应鱼塘温度的变化,“渔光互补”鱼塘改变了传统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实现了以该所最新科研成果——沙塘鳢为主的“名、特、优”品种,养殖附加值成倍增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