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受欧债、“双反”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能经历了价格惨摔的1年,如已经公布的茂迪,每股就大赔11.52元(新台币),史上最惨。“东边日出西边雨,有人欢喜有人忧。”如此惨淡的1年,全球的太阳能光电市场需求还是持续增长。根据研究机构集邦统计,去年台湾光电行业太阳能电池出货共约5.5GW,再度创下新高纪录,也就是说,在全球过剩产能仍未得到消化时,台湾光电产量仍逆市递增。
光电巨头的现状
目前,台湾的光电产业拥有从硅原料到太阳能组件的全套产业链,成为亚洲首要光电生产中心,成为全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第二大地区,仅次于中国大陆。而台湾光电在发展过程中,也培养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时,其表现迥异。
友达光电是全球化的显示器及太阳能完整解决方案供货商。友达光电现有全球员工人数超过45,000人,分布于台湾、中国大陆、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世界营运据点。目前,友达光电正式启动“欧盟计划”,以位于捷克的太阳能组件厂做为制造中心平台,提供欧洲所在地制造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太阳能组件。自2008年起进军绿能产业,建构垂直整合的高效率太阳能价值链,致力提供客户高效率太阳能解决方案。
中美晶在太阳能硅晶圆业务方面,其18%超高转换效率多晶硅片a4+超越目前市场普遍17%转换效率产品,吸引下游业者下单。目前中美晶正加速量产,并逐月成长,现在a4+占出货比重8成,成为主力产品。中美晶董事长卢明光认为,2012年这么差的1年,市场还是成长,相信2013年无论如何,市场继续成长不会改变。
台湾光电电池制造商升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能利用率近来一直处于高位。据业内消息,公司目前大约有50%的订单来自于欧洲,其余订单则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大陆,随着光电市场订单的增多,该公司日前宣布计划招募更多的员工。
昱晶目前电池产能约1.5GW,其2012年出货量870MW,为全球第七大太阳能电池厂,对于整个太阳能市场,董事长潘文炎表示,太阳能仍是成长很快的市场。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台湾光电企业积极应对,台湾整个光电产业正是以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为基础,才能在全球光电产业跑马圈地,有所作为。
关心技术 积极作为
等待别人最先采用新技术随后自己才效仿,似乎已是台湾光电企业的常态。不过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台湾地区光电企业有能力购买新设备并采用诸如MWT(硅太阳能电池)之类的新技术来提高转换效率。市场对于高转换率光电电池需求与日俱增,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光电行业依然在寻求运用最低生产成本获取最高收益,而且这一理念已被嵌入更高更新技术的寻求过程之中。而且新技术也有助于其产品差异化并避免价格竞争,目前背面钝化技术是台湾地区光电电池制造商最好的选择,因为该技术可以令光电组件企业在做装配时继续使用当前的焊接技术。
政府也积极扶持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建置太阳光电测试实验室,为国内光电产业提供普遍性的太阳光电国际检测验证服务项目;成立台湾太阳光电技术委员会(Taiwan PV Technical Committee),让台湾有主导制定PV国际产业标准的机会;成立台湾太阳能光电产业协会,积极从事台湾太阳光电产业产、学、研等工作。
政府搭台 助推光电发展
台湾制造业加工水平很高,在光电产品领域,产能巨大,但是在本土应用上却非常落后。太阳能光电系统的装机容量与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如火如荼形成鲜明的对比,2012年台湾电池出货量达到5500MW,但其累计装机容量仅为10MW左右,占据0.0007%的总发电量,台湾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燃煤、燃气,这两种能源占据发电量比例将近70%左右。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台湾地区的能源压力。正是在这一现状之下,台湾当局积极推广光电产业在内部市场的应用。
已完成的澎湖低碳岛20件太阳光电发电系统设置,总经费新台币3.4亿元,总装置容量共1560KW,估计每年可发出195万度电,供应492户家庭用电,每年减碳量可达1197吨。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整合式太阳光电系统(BIPV),包括马公机场太阳光电机车棚、第一渔港户外休憩光廊与太阳能树、第三渔港太阳光电遮阳廊道等系统。除了太阳光电外,能源局也公布主要道路设置LED路灯成果,目前总计1310盏,估计每年减碳量可达808公吨。
另外,针对当前全球光电市场的复杂形势,经济部拟订三大策略,包括由国发基金提供百亿元专案贷款;研拟海外抢单计划;公民营行库提供低利融资等,以用来协助太阳能厂商渡过难关,并且全力维持台湾排名全球第二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实力。并且为了进一步促进太阳能相关产业发展,台湾经济部能源局2012年底宣布,2013年太阳能光电推广目标量将增至130MW,预计太阳能光电台湾产值可由2012年的新台币116亿元提高到132亿元。
立足内部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台湾光电产业已形成从上游面板、芯片,到中游模组,以及下游显示器的完整产业链,在管理、资金、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在光电利用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其内部市场对光电企业产品的消化能力有限,而很大一部分产品仍旧面临着外销的难题。
针对国内市场狭窄,资源贫乏的现状,台湾光电一方面立足当地市场,大力实施光电产业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当前,国际光电行业正在进行的贸易战,对于台湾光电产业来说,却是一次机遇。中欧、中美在光电行业大打贸易战,结果是中国提高国外多晶硅进口门槛,国外多晶硅企业不得不通过中转“第三方”的方式来获得中国企业订单,国外多晶硅巨头将多晶硅转运到台湾地区,在台湾加工成硅片,然后以硅片的形式出售给中国光电企业。海外多晶硅巨头也可以从台湾企业租赁产能或采用“代工模式”继续抢占中国市场。同时反观中国电池组件厂商,他们也不得不将产能转移到“第三方”--台湾,或通过代工等方式重新占领欧美市场,中国一线光电企业天合光能和英利将部分电池片生产转移到台湾,而晶科、晶澳及昱辉阳光等则采用台湾产电池片。
毫无疑问,自2012年美国“双反”正式实施以来,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台湾光电企业左右逢源,已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方,2012年,台湾电池片出货量达到破纪录的5.5GW,2013年有望在这一基础上再增加1.5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