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度剑拔弩张的光伏摩擦,到中欧宣布启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短短半年时间内,中欧经贸合作俨然走过了一个“轮回”。
21日的人民大会堂,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到访的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及欧委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鉴于此前双方同样乐观的预期,这一消息并不轰动,但其负载的重量却足以改写双边合作关系史。
时钟拨回到半年前,彼时,中欧之间尚为涉案数额巨大的光伏摩擦吵得不可开交,一场规模空前的贸易战一触即发,双输局面几成定局。所幸,在李克强的积极斡旋下,光伏案得以通过磋商谈判和平解决。
“光伏争端的成功化解,显示了中欧双方有能力、有智慧来管控贸易摩擦,维护合作大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中欧双方都明白,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欧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谁也离不开谁”。
然而,相较于中欧日渐紧密的贸易往来,双方投资合作却显得步履蹒跚。欧盟方面统计数据显示:欧盟企业2012年在中国的投资只占欧盟对外投资总量的2%,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只占流入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2%。投资合作已经成为制约双边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深化的一块短板。
“随着对欧投资规模的扩大,中国亟待解决投资安全性问题。而欧盟也非常希望能在中国能源、建筑等投资领域分一杯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经济问题专家刘明礼向中新社记者介绍。
而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在短暂的复苏迹象后,欧盟三季度经济再度出现放缓。在此情形下,扩大对华投资合作,已经成为欧盟避免经济再度恶化的不二之选。
“对于中国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举措为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营造了良好氛围。”对外经贸大学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对中新社记者分析,“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中国正在推行的各领域改革。”
作为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在历时5年的谈判后,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与美方进行谈判。这无疑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开启“暖场”了一把。
“与中美投资协定一样,中欧致力于打造一个更高水平的投资协定。”卢进勇介绍,他并称,中国已与欧盟28成员国之间的大多数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未来与欧盟层面达成的投资协定,有利于将上述多份双边协定精简为一个统一版本。
普遍认为,中欧双边协定谈判对于双方海外投资企业都是一个重大利好,受此影响,未来企业出口投资门槛等有望降低,相应的保障机制也有利于解决中国企业海外经贸纠纷,减少制度性风险。
“着眼于未来中欧自贸区谈判的前景,投资协定无疑是通往自贸区的重要一步。”卢进勇分析。
对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前景,刘明礼持乐观态度。“双方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都达成了一致,估计谈判不会持续太长。”他说。
而在卢进勇看来,鉴于为欧盟所关注的中国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并非朝夕之功,加之负面清单等模式尚在试验阶段,“可能需要三五年的谈判时间。”他说。
“但这已经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了。”卢进勇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举措的全面推开和落实,协议的最终达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国内改革的进程必将因之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