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欧盟委员会宣布正式批准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如释重负的中国光伏业终于得以摆脱47.6%的反倾销税噩梦,市场关注重心回归国内。光伏新政“国八条”的出台,昭示政策底已经夯实,35GW的国内装机目标更令每一个光伏人血脉贲张。7月以来,国内多地出现了久违的光伏引资热潮,光伏业的又一个全盛时代似乎已呼之欲出。然而终究已是世易时移,热火朝天的项目签约、开工仪式背后,那些劫后余生的传统光伏巨头却倍感落寞。因为如今活跃在光伏主战场的基本都清一色的“中央军”、“国家队”,而老牌的光伏军团已是元气大伤、实力不济,正面临靠边站的尴尬。轰轰烈烈的光伏扩内需,难道注定只是一场国进民退的盛宴么?
行业复苏之际 “中央军”抢占主场
国家能源局立下军令状,到2015年底将彻底解决全国273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其中光伏独立供电解决119万人用电。为此,三年内我国将开工相关项目合计583个,而总投资294亿元的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到位。时值政策东风频吹、光伏内需大扩容之际,面对这近300亿元的大蛋糕,任何一家光伏企业都不免摩拳擦掌。然而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却在7月末的专题动员大会上披露,上述项目的建设运营将由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中节能、中广核、三峡集团8家央企包揽。消息传出,仿佛兜头一盆冷水泼出,直浇得那些自作多情的光伏企业一个透心凉。
如果说,由电力央企瓜分国家主导的光伏工程项目订单,还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么,一些本是光伏圈外人的中字头央企趁行业复苏之机也进来摘桃子,就更让刚刚捱过苦日子的光伏人hold不住了。同样是在7月底,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豪掷200亿元,包揽了宁夏全区2500MW沙漠生态光伏电站的建设大单。其作风之生猛、出手之阔绰,徒留一众已成拔毛凤凰的光伏企业空自“羡慕嫉妒恨”。
更大的冲击还在后面。在整个光伏界都视为明日之星、志在必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同样花落圈外的“中央军”。主业造飞机的中航工业集团一出手就是400MW的建设规模,未来三年内将在北京、上海等11个省20个城市的厂区内陆续投建。即便按照三类日照城市计算,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4.4亿度;38亿元的总投资额预计11年左右就能全部收回。
自从中国光伏业陷入全面危机以来,行业洗牌、兼并重组等字眼曾被多次提及;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其余厂商虽然经历严重瘦身、缩水,但传统光伏圈的整体格局、座次排名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中欧光伏争端劫波渡尽,又适逢内需扩容、行业回暖,正是苦尽甘来之际,各家企业都迫不及待“收拾旧山河”,却悲哀地发现那些财大气粗、背景显赫的“中央军”已经抢占主场,留给他们的或许只能是后者大快朵颐后的残羹冷炙。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民营巨头折翼 央企趁势反超
其实,早在去年光伏危机全面爆发之际,各界对由地方政府注资兜底、全盘接手的“国有化”救市路径就充满了争议。光伏行业曾经是民营制造业活力最充沛的领域,从赛维到尚德,民资都相继上演全线大溃退的一幕,无疑令人扼腕。有人断言,国进民退对于深陷泥潭的中国光伏业而言恐怕已是大势所趋;但没有想到这一进程并未由地方政府零散的“国有化”主导,竟然是由央企直接入局、通过挤出效应来促成行业“换血”。
这些“中央军”梯队里,对于传统光伏巨头威胁最大的无疑是电力央企。前几年,煤电倒挂形成的火电连年亏损、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阻滞核电扩容,加之水电长期“靠天吃饭”,使得这些主业为火电、核电、水电的央企纷纷抢滩新能源发电,弥补主业亏缺的同时扩大盈利增长点。由于显赫的央企背景,这些公司旗下新能源板块在上市融资、承接订单、人才引进、资产并购方面都是顺风顺水,短时间内就积累了与传统光伏巨头分庭抗礼的资本,只是当时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基本被几大巨头所把持,“中央军”尚未在光伏领域站稳脚跟。
2009-2010年成为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的分水岭,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肆虐,而光伏业的衰退也已经初现端倪。中国政府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及央企为代表的国资手中,使得这些电力央企能够毫发无损地度过光伏业的衰退期。反之,大部分光伏企业从天堂跌入地狱,信贷断流、债台高筑,加之欧美轮番“双反”的冲击,市场份额急剧萎缩,昔日巨头风光不再。何况,电力央企大多早早布局产业下游,以电站建设运营见长,在如今下游发力的大环境下自然是风生水起;而传统的光伏企业仍大多集中在中上游的多晶硅及组件制造业,面对产业格局的嬗变尚有些水土不服。一方是养精蓄税、以逸待劳;一方已是虎落平阳、力不从心,面对行业复苏的曙光,“中央军”捷足先登也就不奇怪了。
国进民退有利光伏业做大做强?
在谈及为何选定8家电力央企来承接解决无电人口用电的光伏独立供电项目,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表述中称,“项目大多处于西部偏远地区,工程投资大、施工难度大、经济效益差,而这些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感强、建设热情高……”言下之意,这些项目民企未必瞧得上眼,办事也未必放心,还是交给央企比较靠谱。
其实,从爆发全面危机以来,类似这样的思维在决策层和光伏业的主管部门中开始小有市场。有些人认为,中国光伏业之所以摔跟头,与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格局以及随之伴生的低价竞争、急功近利、无序发展等乱象不无关系。因此,通过向市场引入“讲政治”、“顾大局”的国有大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起到行业“压舱石”和“减震阀”的作用,有利于光伏行业做大做强、实现良性有序健康发展。在这种“国进民退有理”的论调下,“中央军”、“国家队”频繁入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甚至成为一种值得鼓励和提倡的行为。
另一方面,虽然光伏业历经了一轮盛衰周期,但一些地方“唯GDP至上”的政绩观并未改变。眼见光伏又成了香饽饽,各地的招商引资自然也不会放过。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地方政府比以前更势利了。要是说以往光伏引资“捡到碗里都是菜”、来者不拒的话,现在一些地方开始挑拣起企业的背景、身价和实力。毕竟,如果能够争取到央企项目落地,不但面上有光,而且投资数额大,政绩上也好看。而那些往昔奉为座上宾的光伏企业,如今早已褪去了光环,怎么看都是相形见绌,而且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投资的实际到账情况还要打个问号。这样一来,在光伏的招商引资环节,同样出现了国进民退的苗头:“中央军”所到之处,地方领导是前呼后拥、笑脸相迎;而传统的光伏企业则变得不受待见,项目招投标中也开始处于劣势。
“中央军”应与光伏民企谋求共赢发展
无论怎样,光伏领域的国进民退,显然有“与民争利”之嫌。其实近两年来,不仅仅是光伏,只要哪个市场盈利前景比较好,央企进入的程度就会越来越深。有光伏业内人士也明言,大部分光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关系”瓶颈,即如果没有一定的国企背景,进入门槛困难重重,这种困难甚至比在美欧遭遇到的“双反”阻力更大。以往民营企业充斥的确带来过度竞争、良莠不齐等问题,但眼下光伏产业正面临深度洗牌,若央企介入过深,导致民企普遍靠边站,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被破坏;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恐怕更多的是祸而不是福。
值得欣慰的是,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国八条”新政中,明确将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光伏市场秩序,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严格执行光伏电站设备采购、设计监理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反对不正当竞争,禁止地方保护。其实,“中央军”的进场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搞关起门来吃独食的行径,不能过度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着力构建一个与民营企业共赢发展、和谐共生的机制,才能共同推动中国光伏业的全面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