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能源2012年3月8日宣布,该公司的组件获得了德国莱茵T?V集团的碳足迹认证,由此成为首家获得T?V集团高管现场颁发碳足迹认证的中国光伏企业。
碳足迹评估使企业获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对碳排放进行有效的监管,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制定相应策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低碳减排,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
国内碳交易框架正在构建
对碳交易最简单的认识就是空气也有了自己的价格。中国作为全球“卖碳”大国,由于缺乏国内政策体系,碳交易市场一直都依赖国外市场,国际买家往往到欧洲BlueNext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进行碳交易,这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话语权。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在有序搭建自己的交易体系和政策框架。
去年年底,国务院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随后,又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可谓是前所未有。
除此之外,碳交易市场的行动也开始在国内积极布局。同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北京、广东、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和深圳七省市被确定为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并提出2013年中国将全面启动以上区域的总量限制碳排放交易。国家发改委2012年1月13日再次宣布,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七省市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各地产权交易所开始争抢碳交易市场。
为做好试点工作,发展改革委日前发文要求各试点地区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安排试点工作专项资金,抓紧组织编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进度安排。
此外,发展改革委还要求各试点地区着手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试点的基本规则,测算并确定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配方案,建立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和登记注册系统,培育和建设交易平台,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支撑体系建设,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全面深入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制定低碳认证制度,开展低碳认证试点等。
市场操作模式不断突破
在具体操作上,目前的碳交易实现了许多突破。
上海环境所平台已推出了包括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交易、自愿减排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项目、低碳技术产权交易、南南环境能源交易系统等6个品种。截至去年底,上海环境所共实现挂牌金额326亿元,成交金额74亿元,交易规模全国领先。同时,上海环境所已在国内建立了7家分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环境能源交易网络。
2012年,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也将有所变化。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陈欢表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为清洁发展机制继续存在提供了可行性。“尽管还有不少待确定因素,但这意味着碳交易机制将继续,CDM机制在2012年后也将继续。”
陈欢表示,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新开发项目的申请进度,确保在2012年12月31日前注册成功,使得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在2012年后可继续进入核证减排量最大购买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进行交易。
但碳金融专家钱国强分析说,今后CDM机制的发展恐怕更依赖于欧洲碳市场的活跃程度,“我觉得今后发达国家直接拿现金来换减排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通过技术换减排的方式可能性会大些。”。
随着碳交易的发展,最终是要建立起来一个类似于资本市场的碳市场。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合作处处长黄问航认为,前一段时间,欧盟通过了通向2050年的“低碳路线图”,这意味着,投资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明确的政策信号,我国应该跟国际潮流密切结合。在国际融资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首要途径是借助世界银行一类金融机构、法国开发署一类双边政府机构等渠道的主权外债。过去主要是通过国家发改委外资司立项,通过财政部办理借入手续。明年起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应该对主权外债中涉及气候变化的资金,加强顶层设计和日常监管。”黄问航进一步说道“应该积极参与到德班会议后成立的绿色气候基金的国际谈判中,在向这个'壳'注资的过程中增强中国话语权,并参加国际资金制度的设计工作。”
参与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郑喜鹏表示,此前大量低碳技术在研发后只能变成论文发表,无法实现市场化;许多地方政府推行的示范工程、示范园区难以向全国推广。“这是因为缺乏一座桥梁--商业模式。光靠政策、资金、技术的堆砌,是堆不出一个成熟的市场的。”
光伏企业争做碳认证先锋,为盈利做铺垫
去年下半年,全球光伏产业形势严峻,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哀鸿一片,效益也开始陡转下滑。而在光伏行业处于“寒冬”的背景下取得碳足迹认证,在增强竞争利器的同时,也无疑成为企业盈利的又一亮点。
2012年1月,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公司依据国际碳足迹标准PAS2050:2011,完成了对多晶和单晶光伏组件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该项评估由德国莱茵TUV集团主导并验证。根据评估结果,英利绿色能源的光伏组件在未来25年使用周期内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将远远高于其生产过程中的排放量。据悉,英利绿色能源是全球第一家获得莱茵TUV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光伏企业。
同年同月,陕西靖边20MW光伏电站CDM项目通过了作为联合国第三方审定机构(DOE)中国船级社认证公司(CCS公司)的审定。该项目的审定通过使靖边光伏电站在联合国进行CDM碳交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并将为陕西光伏产业有限公司产生良好的收益。
2月20日,东营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产品碳足迹成功通过德国莱茵T?V的查证,喜获ISO14067碳足迹认证证书,成为山东省首家获得莱茵TüV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光伏企业。CNPV产品碳足迹项目是德国莱茵T?V大中华区在光伏行业颁发的首张ISO14067证书,足以肯定CNPV在减轻对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影响中取得的领先成绩。
3月底,太阳能产业领导者茂迪宣布,其主力太阳能整流器产品PVMate4600MS通过英国标准协会(BSI)所制定的PAS2050产品碳足迹规范,获台湾检验科技公司(SGS)颁发碳足迹认证证书,成为全球第一家获得产品碳足迹认证之太阳能整流器制造商。其实,为落实在太阳能产品制程中达到最低碳排放量,茂迪早于2010年以IM156通过全球第一片太阳能电池产品碳足迹验证,并于2011年加入国际光电组织PVCycle,实践其品牌模组在达到其生命周期尽头时,能被妥善地回收,亦每年出版《茂迪永续环境报告书》宣告碳排放减量之成效。
而在今年之前,友达光电更是未雨绸缪,早于2010年即通过了国际验证单位SGS“PAS2050”产品碳足迹验证,其EcoDuoPM220P00多晶太阳能模块领先三星、LG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碳足迹认证标准的太阳能模块产品,为太阳光电业界关键零组件的产品碳足迹管理奠定重要里程碑。
还有一些地方省份,亦正积极迈向碳交易之路,安徽合肥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合肥屋顶光伏电站的建成运行,合肥市已初步形成从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到示范应用工程的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据悉,合肥目前正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探索光伏电站的盈利模式,拟将太阳能发电节约的“碳指标”拿到国际“碳交易”市场进行排放权交易,借此实现光伏电站盈利。
由此可见,在光伏产业暴利退去与低碳环保成为产业界追求的主旋律的背景下,光伏业界的碳认证先锋也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减碳盈利,从而带动光伏行业其他企业,看到企业的绿色发展方向。
经济效益值得期待
光伏企业通过碳足迹评估,可以全面地了解自身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情况。通过产品低碳设计、优化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措施,不断降低光伏组件的产品碳足迹、缩短能源回收周期。此外,产品碳足迹认证使光伏企业有经济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大的支持,顺利完成光伏项目的开发。
此外,尤为重要的是,光伏产业的碳交易效益很值得期待。按照2020年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计算,碳减排量至少10亿吨。财政部曾经发布开征碳税的研究报告,指出可计划2012年征收碳税每吨10元,2020年每吨40元。到2020年,如果国内光伏发电安装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话,初步推算,至少有600亿元碳减排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