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江苏、江西两省相比,河北光伏业最大特点是“两大巨头唱主角”,保定英利和宁晋晶龙(含子公司晶澳)两大企业占据了近九成的产能和出口。记者近日了解到,在去年开始的光伏寒冬中,河北为数不多的一些二线光伏厂商,已经相继退出市场。
在英利、晶龙两巨头稳定河北光伏产业局面的同时,在此前产业火爆时期相继进入的一些河北民营中小光伏厂商,仍未能摆脱和全国其他中小企业同时离场的命运。深圳一家民营光伏公司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证实,此前在河北邢台一个园区投资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工厂项目,已经撤出。相关人士表示,光伏行业低迷,对公司经营造成较大影响,但公司生产尚未完全中断。
“从去年就停产了,领导都不在,”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家民营多晶硅厂商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涿鹿县科技园起初曾定位光伏行业,集中了一批小规模的多晶硅、单晶硅硅料和硅片厂商。但是全球多晶硅市场从最高纪录的每公斤500美元暴跌至如今的20多美元,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的成本高于30美元,显然,停产成为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最好的抉择。
北京一家消费电子行业民企,曾在唐山曹妃甸投资建设光伏企业。记者联系该公司官网上公布的多个商务、采购部门电话,结果均被告知“你所拨打的是空号”。该企业官网的公司新闻,甚至在2010年年中之后就已不再更新。在百度贴吧相关论坛上,则充满了前员工有关拖欠工资的讨论和“破产猜疑”。
河北光伏行业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河北中小光伏企业退出市场,丝毫不出乎意料,这些企业都是在光伏市场火爆之际仓促上马,缺乏技术积累和核心优势,产能规模较低,在全国光伏行业中并不占据优势。不过和比较典型的浙江省相比,民营资本投资光伏行业的案例数量本来也不多,还谈不上“倒闭潮”。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两大光伏巨头英利和晶龙,和二三线光伏厂商竞争力差距甚大,两家集团相关人士此前均对记者表示,暂时不考虑在省内对其他民营光伏厂商进行整合。目前,名列全球光伏十强的英利和晶龙,制定了全球化发展战略,输了销售团队遍布全球之外,产能扩张视野早已瞄准了海南、天津、江苏、安徽甚至美国,对河北省内这些一哄而上的小规模光伏民企的收购兴趣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