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瑞康第二代薄膜技术和生产理念倍受关注
发布时间:2012-06-04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网
本文摘要: 不久前,全球2200多家展商云集上海,参加第六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SNEC2012),欧瑞康太阳能公司作为薄膜行业的领头羊,他的第二...

    不久前,全球2200多家展商云集上海,参加第六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SNEC2012),欧瑞康太阳能公司作为薄膜行业的领头羊,他的第二代薄膜硅技术和生产理念又一次成为了展会上的亮点。


    从2011年起,光伏产业的“寒冬”不期而至。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一季度,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0.72亿元,同比下滑33.82%;实现净利润397万元,同比下滑99.74%。无疑,价格下跌成为国内光伏厂商的业绩杀手。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呈上网电价补贴不断削减态势。其中,德国的10MW以下的光伏系统的上网电价补贴从0.32欧元/千瓦时,到2012年初已经降到0.135欧元/千瓦时,且从2012年5月起,德国将按照每月0.15欧分/千瓦时的幅度逐月削减光伏补贴。在这样的环境下,残酷的市场洗牌拉大了各个企业间的差距。但那些创新研发型企业仍稳中求胜,展露出顽强的生命力。坚持薄膜技术开发的欧瑞康太阳能公司无不对整个太阳能光伏行业有着借鉴性的作用。目前欧瑞康太阳能公司的签约总量已经达到870MW,82%是Micromorph,78%是交钥匙工程。而作为一家薄膜硅组件生产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现在它的全球安装总量已经达到了10亿瓦。

    在坚持薄膜技术开发的背后,是欧瑞康太阳能对薄膜技术潜力的坚定信心。公司的战略销售和产品营销总监 Reinhard Benz说:“从薄膜的物理局限角度来讲,薄膜最高的理论转换率是31%,但是这样的效率是很难在未来的几年内达到的。而从实际的方面来说,以现在的技术,可以在未来几年类达到的转换率是在13%-14%,这也是目前欧瑞康太阳能公司整个研发路线的转换率目标。”

    在激烈的单、多晶硅和薄膜的竞争中,控制薄膜成产成本成为了欧瑞康太阳能众所周知的“秘密武器”。欧瑞康拥有0.5美元/Wp的模块,它每年的产量可以达到91万模块。电能输出可以达到120mw,这样的数值同时为客户提供了非常优化的成本结构。与此同时,欧瑞康太阳能也十分重视降低前期资本支出。2010年9月欧瑞康太阳能发布第一代ThinFab产品的时候,当时的CAPEX支出是1欧元/Wp,而今年他们已经降低到1美金/Wp。毫无疑问,不到一年之间一个企业完成这样的一种前期资本控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的成就。

    随着中国和日本等亚洲政府推出一系列针对太阳能产业的优惠政策,加之亚洲国家对太阳能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整个市场重心也从欧洲转向亚洲。这些市场的转换说明了现在的太阳能技术还是根据能源市场变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系统的成本和耗电的成本将是选择哪一种太阳能技术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在这个方面,电能消耗低的欧瑞康太阳能技术势必在这些地区有着稳定的增长。

    以第二代的产品作以解释,Reinhard Benz博士罗列了欧瑞康太阳能产品在亚洲的五点优势:“第一个是非常诱人的成本优势;第二是相对较短的交付周期和生产周期;第三是瑞士生产的优秀品质;第四是我们的模块产品从制造的一开始就是全程经过认证的;第五我们在类似产品当中模块可靠性最高,能耗最低,在阳光充沛的地区,我们的转换率是非常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像欧瑞康的模块产量中的80%是来自于中国,但目前PV在中国的使用率仍较低,且供大于求和低利用率的情况仍将维持。对此,Reinhard Benz博士预测似入网补贴这样的政策和规范会继续出台,中国光伏市场将慢慢复苏。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光伏产业的下滑并非是市场架构出现的问题,而是一个新行业成长壮大过程中必遭遇的起伏,下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造成的。比如,去年的欧债危机期间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但光伏市场还是增长了60%,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光伏市场仍应该抱着坚定的信心。
根据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2012年补助标准暂定为9元/瓦,较2011年提高3元。光伏建筑的补贴额度提高,表明了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力促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据了解,目前中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建立BIPV系统,将形成500GW太阳能电池市场。

    欧瑞康太阳能仍将坚持以国际平台为基础的研发系统和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作为企业支持,与有资质的本地供应商合作,加强他们后端设备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特别是商用屋面光伏系统设备的研发,为中国光伏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

    总之,无论是寒冬还是低谷,作为新能源的代表,政府的鼓励措施和市场对地面接地系统和商用屋面系统的新需求都将加速光伏市场的再次崛起。而光伏产业经历过这一次的考验也必将愈焕生机,且能更加成熟的面对在将来需求不断扩大的能源市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