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件成本看产业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2-05-02     来源: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王世江
本文摘要:一、2011年四季度我国组件成本情况 2011年以来,由于市场供需紧张,竞争激烈,价格大幅下滑,企业也加大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力度,促使组件...

 一、2011年四季度我国组件成本情况
    2011年以来,由于市场供需紧张,竞争激烈,价格大幅下滑,企业也加大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力度,促使组件企业成本不断下降,尤其是第四季度,主要企业生产成本已降至1美元/瓦以下,如下表1所示,常州天合、英利、晶科第四季度组件成本分别为0.94、0.97和0.91美元/瓦。而部分企业如阿特斯降至0.76美元/瓦。预计2012年仍将呈下降趋势,据常州天合和英利披露的数据,至2012年底生产成本将下降至0.75美元/瓦左右。据预测,2012年组件的售价可能保持在0.8-0.9美元/瓦之间,因此领先企业的毛利可能在6%-17%之间,而其他成本较高的企业考虑的可就是如何“止损”了。
 


  Q1 Q2 Q3 Q4
天合 1.2 1.2 1.04 0.94
英利 1.2 1.22 1.11 0.97
晶科 1.2 1.07 0.97     0.91
阿特斯 1.52 1.31 1.2 0.76
 

数据来源:各企业披露表1:2011年1-4季度我国主要企业的组件生产成本
 

 

 图1, 2011年部分光伏企业组件成本虽季节变化情况
二、组件成本的构成
    组件的成本主要由硅料成本和非硅成本构成。在此之前,由于硅料(多晶硅)短缺而导致价格较高,硅料成本一度占据组件成本的50%以上,因此在组件成本控制方面,厂家将焦点更多集中在硅料价格上(所谓的“拥硅为王”),非硅成本则几乎被漠视,在2011年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硅料价格几乎已被挤压至极致。而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厂家也逐渐将焦点转移到非硅成本上,加强供应链管理,控制各种非硅成本中的各种配套材料采购价格,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组件价格的降价压力也传导到了上游,加上配套材料产能的进一步增大,使得组件厂家对供应商价格谈判中握有更多筹码,从而使得非硅成本能够进一步下降(图1为弘亚世代刘文平博士在“非硅成本说话”一文中的一张各种原辅材在组件中的成本构成,供参考)。从英利、天合和晶科等企业披露的数据可证实这一点,如下表2所示,三家企业非硅成本下降幅度非常慢,且相差无几,2011年四季度非硅成本均约在0.64元/瓦左右,组件成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硅成本上。这主要由硅料的采购战略决定的,由于当前多晶硅料价格暴跌,而合约价格弹性较小,导致多晶硅现货与合约价格有所差距(现货价格远低于合约价格),目前的景象与此前的“拥硅为王”完全相反。晶科的硅料主要是从现货市场采购,因此其硅料成本三季度仅为0.29美元/瓦,远低于其他两家。另外,阿特斯2011年第四季度的组件成本仅为0.76美元/瓦,差别也主要体现在硅料成本环节,其硅料成本估计仅为0.15美元/瓦,因为其与保利协鑫签订相关协议,硅片的采购价格仅为0.31美元/瓦(协鑫的硅片加工成本约为0.16美元/瓦),因此导致其总成本下降较多。

 

图2 各种原辅材在组件中的构成               数据来源:刘文平“非硅成本说话”
    正是基于此,一些组件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其硅料采购,有些甚至不惜支付大笔毁约成本,如去年尚德和MEMC的合约,相信在进行相应调整后,企业的硅料成本将持续下降,如天合和英利等企业,其预计到2012年底,硅料成本将下降至0.2美元/瓦以下,届时其组件成本将达到近0.73美元/瓦。
表2:几家企业2011年各个季度非硅与硅成本情况


    Q1 Q2 Q3 Q4
天合 非硅 0.73 0.73 0.65 0.64
  硅成本 0.43 0.43 0.37 0.31
英利 非硅 0.73 0.72 0.66 0.64
  硅成本 0.47 0.5 0.45 0.37
晶科 非硅 0.73 0.7 0.68 0.64
  硅材料 0.47 0.37 0.29 0.27
 

    但是从目前的原辅材价格和成本看,下降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从各个环节看,硅料0.15,硅片0.15,电池片0.13,组件0.20美元/瓦,即组件成本0.63美元/瓦,将可能是原辅材直接成本下降的极限值,预计这两年就可能达到,而后续的成本下降可只能通过降低每瓦耗材量,即通过提高电池效率来实现,由于组件成本是按照瓦数来衡量,提高电池效率可摊薄每瓦的耗材量,目前主要光伏企业也在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性价比的太阳能电池,如当前较为主流的基于准单晶技术的电池等,相信随着资金的持续投入,晶硅电池组件成本将持续下降,也将使得评价上网早日实现。
三、产业发展趋势
(一)价格战不可避免
    组件成本的快速下降,将给企业降价带来更大的预期,特别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产品同质性较强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最直接的保住市场的手段,否则市场份额会被蚕食殆尽;从另一个角度看,如若产能不能充分利用,将增加产品成本,而在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场景中,产品不及时销售也会造成存货减值,因此在非常时期,保“现金流”或“止损”将成为“盈利”的有效手段,在此种情况下价格战将不可避免。当然价格战也有利的一面,即可良性促使成本进一步下降,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以早日实现平价上网,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将促使优胜劣汰,一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使得产业在更为健康的环境下发展。但是,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良性的竞争可能会促使行业进步,但过度竞争将会危害到产业发展,特别是过度竞争可能会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副作用。为了降低成本,部分企业将不惜使用劣质原辅料制作太阳能电池,例如有些企业贪图便宜,使用部分不合格的背板、EVA胶膜等,这即会严重挤压优势企业的产品,也将为未来光伏电站的运营埋下隐患,不利于市场发展。另外从上面成本的分析也可看到,我国主要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很接近,在大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将会出现过度竞争的景象(产品售价低于生产成本),事实上,现在的市场已经呈现这种状态,最近的几个光伏项目竞标,个别企业已经报出了4.99元/瓦的价格,已经远低于目前6元/瓦的生产成本(还不包括运营费用摊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将是行业集体亏损,行业融资难度加大,这将拖垮优势企业,使得企业自身投入不足,发展后继无力,不利于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最终将危害到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成本下降将加剧行业整合
    从上述分析,2012年成本下降的主要源泉仍将是硅料价格,几个企业已经相继作出了调整,2012年硅料的成本将会控制在0.2美元/瓦一下的水平,按目前电池耗硅量6g算(英利2011年四季度的耗硅量为5.6g),则对应的多晶硅价格约为30美元/瓦,组件企业的成本下降压力势必会传导到上游,即2012年,多晶硅价格预期将在30-35美元/千克左右徘徊,而我国绝大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还在30美元/千克以上,此种价格预期将动摇资本对多晶硅企业持续投入决心,这无疑将加快我国多晶硅企业倒闭(而非整合)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多晶硅产业就依如刚学会走路的少年,过早的赋予其成年人的预期,不利于我国多晶硅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也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组件企业能有更大的魄力做出撕毁多晶硅长期合约的决定(即使要赔掉一大笔钱),其背后支撑力量无疑是我国默默无闻的多晶硅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得资金和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入多晶硅领域,才使得我国多晶硅技术不断进步,自给率不断提高,迫使国外多晶硅价格不断下降。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快的投入也加剧整合的过程,其过程令人扼腕。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据阿特斯财报披露的数据,其硅片采购价格仅为0.31美元/瓦,这将进一步把整合对象牵引到硅片环节,这样的供货价格只有保利协鑫可实现(据其披露数据,加工成本约为0.16美元/瓦,硅料成本按25美元/千克多晶硅和耗硅量6g计,大抵持平),而保利协鑫的这个成本也是基于其巨大规模下取得的,即使我国硅片企业和多晶硅企业联营,生产成本都很难达到这个水平,这也意味着,未来硅片和多晶硅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集中(例如集中到保利协鑫手中),也将会有更多的硅片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遭到淘汰。暴风雨来得太猛太快了。
(三)晶硅电池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从上面分析也可得出,此前拥有先进技术的多晶硅厂家利润率有多高,同时电池组件厂商在组件价格下降快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盈利,足可看出我国光伏组件的成本控制能力有多强劲。在此番的冲击下,欧美部分企业亏损或破产也在所难免,即使是韩国,近日有消息称,韩国三星,现代重工等企业也在逐渐主转变发展战略,逐渐将重心向硅基薄膜和CIGS方向转移。但薄膜电池真的有竞争优势吗?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主要企业晶硅电池组件成本已经降至0.9美元/瓦一下,最低的阿特斯已经可将成本降至0.76美元/瓦,预计到2012年底,我国将有多家组件企业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至0.75美元/瓦左右,(如按英利非硅成本0.56-0.58美元/瓦,硅料价格30美元/千克,耗硅量6g算,成本仅为0.74美元/瓦)。这个成本已经接近全球成本领先的First Solar公司的CdTe薄膜电池成本,根据First Solar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其2011年四季度生产成本为0.73美元/瓦,预计其2012年的生产成本将直降至0.67美元/瓦,但考虑到2012年与晶硅电池的竞争可能导致其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其预计生产成本将在0.74美元/瓦左右,这个生产成本与晶硅电池相比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晶硅电池将会继续领跑并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据Frist Solar财报披露,其公司也在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角色由组件制造商将向系统集成商转变,预计2012年的1.5-1.8GW出货量(低于2011年的1.98GW)中,组件的出货量仅为300-500MW。而硅基薄膜电池情况则更不加,据深圳创益太阳能2011年第四季度披露数据,其成本高达1.29美元/瓦,而硅基柔性薄膜电池的代表企业美国Uni-Solar公司则于四季度宣布破产。硅基薄膜设备供应商欧瑞康(Oerlikon Group)已经于2012年3月将其太阳能部门转让给日本京东电子(Tokyo Electron Limited),Veeco公司也则在2011年终止了其CIGS的设备供应。而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则是在早在前年就已关闭其薄膜业务。
(四)行业进入门槛逐步提高
    在价格的压力下,光伏行业的准入门槛也逐步提高,这势必可阻止部分企业的进入,有助于产业整合的进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炒作和潜在的光伏应用市场,现在仍有部分企业欲借产业低谷期进入该领域,但在当前的价格压力下,主要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非硅成本的控制方面几乎已发挥至极致,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均为锱铢必究,这也使得新进入者即使是以代工见长的富士康也得犹豫三分(富士康曾于2011年下半年高调宣称将投资1000亿元进入光伏领域,但在惨烈的成本控制面前,已经推迟了其进入该领域的步伐)。同时产业除了在“性价比”的“价”方面将成本控制到极致外,目前在“性”方面也加大投入。前面也述及,提高产品转换效率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高效电池产品意味着高附加值,因此主要企业也在转变发展策略,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研发高效率的电池产品,目前可谓是研发收获的季节,高效电池逐步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2012年我国主要企业的扩产将集中在高效电池生产,如天合将扩产500MW,生产高效的Honey产品,阿特斯也将扩产600MW,重点生产其高效的ELPS组件,英利将扩产750MW,主要生产可应用准单晶技术的多晶硅的组件。因此,外来的进入者在考虑进入该领域时,除了考虑成本的控制方面外,还需考虑产品的差异化问题,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晶硅电池组件,这无疑又给进入者设置了一道门槛,使得进入成本加大。
    衡量产品好坏主要在于其“性价比”,过去,人们常说中国企业企业将更多的将重心放在“价”方面,不余遗力去降低成本,拼价格,手段无所不用其致。但现在,光伏企业在兼顾“价格”的同时,对“性能”也愈加重视,产品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低价优质的产品将持续为人类解决能源紧缺、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贡献巨大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