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荒”周期性特征明显,涉及区域范围扩大,时间跨度也逐渐延伸至冬季。专家认为,我国大规模开发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可行性,应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和特高压输电工程,使太阳能作为我国能源供给重要补充。
据国家电网统计,2011年夏季,南方电网最大错峰负荷已达1120万千瓦,除海南省外,各省区均出现错峰限电情况;前三季度南方电网总体缺电8%以上,个别地区缺电20%以上。时值冬日,“电荒”则遭遇“煤荒”裹挟,电力缺口越拉越大。
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胜红研究员介绍,目前我国“电荒”主要发生在华东、华中及华南部分地区,电力缺口约3000万千瓦时,每天缺电8小时,每度电产生经济效益10元,估计每年造成约8000亿元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一是电力装机增速低于需求增速,二是水电出力不足,三是火力发电成本上升,企业未能满负荷运行,四是高耗能企业导致电力负荷增加较快。”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购煤支出占火电企业运行成本已升至70%。截至11月8日,环渤海地区港口平仓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853元/吨,达到该指数运行一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煤炭价格攀升导致大批火电企业亏损,煤电开工率不足,发电积极性严重受挫。
目前我国电力供应的煤炭依存度居高不下。2010年我国总发电量41413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比达80.3%,“煤荒”则“电荒”。此外,受燃料成本上升、财务费用加大等因素影响,2010年我国火电行业资产负债率上升,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从现实和政策层面看,都不可能为能源刚性增长需求提供长期强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未来电力需求仍将随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保持快速增长。2000-2010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从1084千瓦时增长至3128千瓦时,年均增幅约11.2%,高于同期GDP增速。马胜红预计,2020年我国人均用电量将达到4770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约为69150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解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与煤电发展瓶颈凸显、独木难支局面之间的矛盾,还需要发电渠道“多点开花”,需要为可再生能源发掘与应用打好坚实基础。
投资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可行性
专家认为,我国大规模开发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可行性,应在西部地区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和特高压输电工程,使太阳能作为我国能源供给重要补充。
首先,开发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经济效益良好。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规模化应用及技术进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总容量6000万千瓦总投资约6000亿元。特高压输电工程单位公里投资参考现有项目水平,平均输电距离1500公里,总投资1710亿元。马胜红认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输电工程总投资7710亿元,小于每年因缺电造成的8000亿元GDP损失。
其次,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有成功运行先例,西部地区具备建设可行性。目前,向家坝-上海800KW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输电容量额定值600万千瓦,最高值700万千瓦,输电距离达到1902公里,输电成本约0.1-0.2元/千瓦时,项目2010年8月已开始平稳运行。
以向家坝-上海之列特高压输电项目为例,我国西部地区建设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具备可行性:一是输电距离在1000-2000公里左右;二是建设条件较向家坝-上海项目条件简单;三是具备建设大型输电工程能力,研制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特高压直流设备;四是我国已完整建立了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体系,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形成了从系统成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调试试验到运行维护的全套技术标准和试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