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家挣扎中的美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申请书,指控中国给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提供不公平的补贴,并在全球市场中“倾销”太阳能电池板。“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随即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报端。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申请提出的时间是在9月美国几家一度高调的太阳能公司申请破产之后。这几家太阳能公司濒临破产的原因正在调查中,目前还没有定论,甚至美国联邦调查局也介入调查中。现在就妄下定论,认为是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企业挤压了美国企业的生存空间未免为时过早。
申请的时间也是在2011年美国国际太阳能展览会期间。一边是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一边是在举办开放性的国际太阳能行业大会,形成了巨大反差。
对了,这里还要说一下,虽说有7家公司提出申请,但只有Solarworld公司一家是实名出现,其他公司都选择了匿名方式。虽然美国法律的确赋予它们匿名的权利,但是,匿名之举也显示了这6家公司的行事谨慎和信心不足。
美国的太阳能设备供应商更是对此事不做评价,只是表示,希望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下降。
我们就不纠结在申请的发起时间和匿名的问题上了。我们仔细想想,这几家美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在做什么吧。这几家太阳能制造商无法在太阳能电池板价格下降的大潮中继续牟利,就哀求美国政府介入中美贸易,竖起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高价的太阳能电池板。然后呢,它们就可以在自己营造的小环境中存活下来。可它们这样做也阻止了美国消费者获得更低价的太阳能电池板并进而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的机会。到此为止,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申请只符合这些狭隘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的利益,不符合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不符合减缓气候变化的利益。
为了和传统能源竞争,可再生能源就应降低成本。压低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成本才是太阳能行业发展的正道。这也正是在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欧洲等国和地区发生的事情。2008年以来,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已经下降了约75%。
与其他高科技领域一样,快速创新和降低成本对太阳能领域至关重要。那些无法跟上创新步伐、承受挑战的公司就应该被淘汰。个别公司的失败可能是痛苦的,但对市场和消费者来说却是必要的牺牲。用贸易壁垒来保护竞争中的失败者,包庇不健康的市场环境,并最终阻碍行业发展,我们相信美国商务部应该不会这样做的。
撇开这几家公司行为不谈,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太阳能行业的现状。其实,“指责中国”的游戏几经上演后已经失去了意义。我们用数字来说话,根据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的数据,2010年美国的太阳能产业对中国出口顺差2.4亿美元。换言之,去年美国太阳能公司出售给中国的太阳能设备的价值远大于中国销售给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价值。
美国常常喜欢拿就业来说事,这次又说中国的太阳能行业的发展抢了美国人的饭碗。那我们就看看太阳能行业的就业情况。
近日,美国太阳能基金会出炉了一份最新的美国太阳能产业就业报告。这份名为《美国太阳能行业就业统计2011》的报告是美国太阳能基金会联合劳动力市场咨询公司LMI以及康奈尔大学共同制定的。报告称,在化石燃料发电行业就业率降低2%的同时,美国的太阳能就业却增长了6.8%。报告还称,当前美国有超过10万人受雇于太阳能行业,这个数字超过了采矿业的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增长并不局限于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上,其实该领域仅占太阳能行业就业的25%。销售人员、安装人员、工程建设人员都是太阳能行业就业中的大军。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投诉不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或者太阳能聚光热发电等其他太阳能发电模式。另外,申请破产的公司中有一度被视为美国太阳能行业新星的Solyndra公司,该公司的主要技术路线是薄膜,而这次发起申诉的公司Solarworld是一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公司。
煽动行业隔阂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谋得一些效果,但实际上,对行业健康发展来说,太阳能行业可以和传统能源竞争离不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太阳能行业供应链遍布全球,如果一个链条受到影响,全球都会最终受扰。
发起针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贸易战争是愚蠢的。此举损人不利己,还会干扰美国太阳能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贸易壁垒只会提高太阳能设备和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只会搬起石头砸在自己的脚上。
30年前,当日本汽车企业大举进入美国时,美国也发出了惊呼。慢慢地日本公司将生产线搬到了美国,就业也保留在美国国内。现在,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仍在和日本争来争去,但很少出现“双反”这类的事件。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相反,如果这些光伏企业把精力放在科技创新上,则美国仍会在全球太阳能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发挥比较竞争优势,各国做自己擅长的事,这将是全球太阳能行业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