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光伏企业,应多一份社会担当
发布时间:2011-08-15     来源: 新华日报
本文摘要: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近日出台,舆论普遍评价此举开启了一扇光伏应用的政策窗口。作为光伏大省,江苏在分享这个政策利好时必...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近日出台,舆论普遍评价此举开启了一扇光伏应用的政策窗口。作为光伏大省,江苏在分享这个政策利好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出多年来太阳能光伏“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仅靠这种政策外力是不够的。

  眼下,我省光伏产业的年产值已超千亿元,但产品95%以上靠外销,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至今没有一家企业敢承认“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口”。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光伏产品外需急剧萎缩,价格半年跌去近三成。猝不及防中,我省光伏企业纷纷躲进国内市场的“港湾”,一方面伸手索要产业扶持政策,一方面信誓旦旦表示要开辟省内发电市场,新建一批光伏电站,并用三五年时间实现“1元1度电”。

  出于对全省新能源产业的培育和对光伏企业的呵护,2009年我省开全国先河,率先明确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4元的扶持政策。按照测算,光这项补贴,一年财政支出就是两三个亿。

  地方政策之手并没有改变我省光伏“制造大省”与“应用小省”的反差局面:2000多万兆瓦的光伏电池产能转化的发电量只有10万千瓦时左右,这与4000多亿千瓦时的年用电需求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制造与应用的落差得不到消弭,“污染自己、贡献别人”的诟病无法摆脱,原因很简单,光伏电站太少了。为什么成百上千的企业“挤破头”闯进太阳能光伏行业,却对本土发电避之不及,甚至有的企业不惜违背诺言呢?根本原因还是一个“利”字。正如一位企业老总所言,随着国际市场的恢复,在发电成本仍要2元多1度情况下,享受省里的上网电价远不及出口欧美博取的利润。

  国外市场做不下去了转身做国内市场,赚不到钱了就伸手要政策,外需好转了又折返国外……

  逐利是企业本能,但一家企业如果只追逐眼前之利、一己之利,而忘却肩负的社会使命,就难免狭隘短视,甚至做出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之举。光伏发电不同于其他行业,其可再生性、清洁无污染等特质,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关联。从事这个行业,理应更多一份担当,让更多新能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退一步说,至少应谋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种平衡,而不应是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