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伏企业需不断突破技术障碍
本文摘要:光伏产业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低迷之后,近期已经接近谷底,国内光伏企业也在经历了光伏寒冬之后,迎来了曙光。温州13家光伏企业在6月闭幕...
光伏行业一直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虽然我国从事光伏产业的大部分为民企,成立之初资金也处于紧张状态,但这些企业后来到美国上市融资,解决了资金瓶颈,从而获得了发展。但在技术上仍存在较大问题,虽然中国光伏行业无论在上游多晶硅还是下游电池领域的技术都已接近日本企业,但在质量、稳定性上仍与日本企业有一定的差距,而在关键的光伏制造设备上,中国几乎都是来自进口,而日本的企业都是自主研发的。
过分依赖进口在当前是十分危险的。即便地震让日本的光伏产业元气大伤,也因此目前中国企业获得了一些从日本企业手中流出的订单,但只是暂时的现象。此次福岛核电站危机之后,也将改变日本政府对核电的看法,未来对光伏的投入只会更大,本国的光伏企业将迎来更大的机会。有了强劲需求的本土市场作为依靠,日本企业必将向底盘不稳的中国企业发起猛烈的反击。所以与其将大量的时间、资金投入到扩产中,不如稳扎稳打的突破技术障碍,以增强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与光伏龙头德国相比,中国与其的差距要更大一些,德国拥有全球顶尖的太阳能产业集群,强有力地覆盖着整个价值链。全世界将近一半的变频器产自德国,德国还是高质量系统组件,如安装系统和太阳能玻璃等模块组件的不可缺少的供应商。而中国的所谓优势就是多晶硅上游原料冶金硅80%的主要产地来自于我国。但中小型企业在当前利益的诱惑下显得十分焦虑,满足于当前收益,甚至存在着恶性竞争,多数中国企业受制于人。长此以往,是绝对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
中国是多晶硅原料的主要产地,但若是只满足于原料的生产,那么国内企业将只会从中获得微小的利润。上游的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包括美国的Hemlock,挪威的REC、美国的MEMC、德国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Material和SumitomoTitanium。他们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短期发展看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若是时间久了,势必会被光伏行业所淘汰。
中国当前的问题不是拿不到订单,而是如何在订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当前巨额利益迷雾中找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任何一项产业光靠企业规模的扩张是不够的,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是当前的产能,而随着各国不断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世界对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太阳能光伏产业本身就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得技术者,得天下。规模的扩张会带来短期利益,但若想长期的健康的发展,还是要突破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