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多个国家纷纷调低了对本国光伏行业的补贴扶持力度,在中国的光伏行业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作为光伏制造大国,中国光伏产业的相关产能已然占据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制造大国却并不能等同于应用大国,正在享受中国提供的光伏技术的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欧美国家,其中原因何在?为什么欧洲的行业政策会给中国的光伏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光伏的推广之路上还面临着那些阻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专家。
中国光伏倾心海外
“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在快速地发展壮大,但真正享受阳光的却不是我们。”对目前我国光伏行业的现状,力诺光伏集团总裁司海健这样评价。据介绍,2010年我国原生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已经分别占到全球总产能的25%、65%、50%和60%。其中,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各单项产量已牢牢占据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足1000兆瓦,不到世界装机总量的3%,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出口欧美等传统太阳能光伏利用大国。大批量、高品质的光伏产品源源不断地供给海外,然而中国本土受惠却少得可怜。
中国光伏对外高度依赖。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是国内光伏企业最重要的销售市场,因此这些国家的政策导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光伏企业的未来发展。
“去年全球光伏市场扩张迅速,处于整体过热的状态,导致了局部的供过于求,政策面则需对其降温,以维持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部王世江博士指出,“所以,今年欧洲光伏政策的调整也属必然。但紧缩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还会根据当年行业整体发展情况等做出具体分析。”
但总体来说,光伏行业补贴的逐步减少,直到取消都在情理之中。王世江认为,随着利润的加大、行业发展的成熟,光伏行业脱离政策扶助,进行自主生存、盈利是未来的必然。
作为全球最大光伏产品消费市场,欧洲调低对光伏行业补贴扶持力度的动作,无疑为热情高涨的国内光伏行业降了温。要想维持光伏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如何开拓国内市场、向内挖潜也成为摆在国内光伏企业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国内市场启动难
当欧洲各国相继削减光伏电站补贴成为趋势时,我国近两年也减少了光伏系统工程的补贴力度。2009年,我国对建材型等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的补贴标准为不超过20元/瓦,2010年的补贴上限则到了17元/瓦。而到了今年,新政显示,对晶体硅组件、并网逆变器及储能铅酸蓄电池等关键设备将按中标协议供货价格的50%给予补贴,示范项目建设的工程安装等其他费用则将标准设为6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