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光伏竞技 制胜有术

——访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舒桦
发布时间:2011-05-24 12:49:59     来源: 《光伏产业观察》杂志
本文摘要: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在数年内,从打破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到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完成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几十年要做而一直都未实现的事情

技领群雄

冷氢化项目改造,借力技术创新

 2010年7月,20万吨冷氢化设施投产,这是江苏中能为配合多晶硅产量大幅增长、进一步提升多晶硅产品竞争力而实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由保利协鑫全球研发中心和美国一流多晶硅技术服务商合作,采用国际领先的冷氢化工艺,氢化处理能力强、转化效率高、耗电低,可将多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同步转化为生产多晶所需要的中间原料三氯氢硅,实现物料循环利用与环保零排放。这对促进多晶硅的稳定生产与产品品质的大幅提升,实现副产物的全回收利用,并带动多晶硅单位生产成本进一步降至国际领先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为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而迈出的重要一步。”舒桦表示,“公司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多晶硅,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大型多晶硅供应商,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

 多年来,多晶硅生产的关键工艺与技术操控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手。全球多晶硅产业化生产的主流工艺是三氯氢硅氢还原法(或称改良西门子工艺),目前,用该工艺生产的多晶硅占世界总产量的85%,是多晶硅生产的主流工艺。

 我国多晶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几十年来,多晶硅生产厂几乎全部采用传统西门子工艺,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消耗大、成本高,全国的多晶硅总产能始终在年产数吨规模上徘徊。关键技术、能耗、综合回收利用等问题成为制约多晶硅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的日益发展,多晶硅更是成为其下游发展的瓶颈。所以,中国企业开始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力求实现多晶硅大规模化生产,但由于多晶硅及相关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多年努力引进收获甚微。为改变这种局面,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十一五”支撑计划和863重点攻关计划。

 作为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主席单位与国内多晶硅主要供应商之一,保利协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设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州设立了全球化的硅材料研发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中国苏州高新区组建中科协鑫(苏州)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将每年收入的5%至10%投入研发,以吸引全球高端专业人才,提升研发实力。目前,仅旗下的江苏中能一家,就申请技术专利47项,其中授权认证26项,发明2项,实用新型24项,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目前,承担国家863课题、省级课题5项,内部立项兼储备研发课题十多项。保利协鑫主导生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认定及公示备案,“多晶硅生产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无偿支持。在产品品质方面,硅片的良品率已达到95%以上,经欧美权威机构认证,多晶硅和硅片产品质量,均达到电子级以上指标。

 保利协鑫一系列技术攻关成果的取得,为生产高纯度硅材料提供了核心的技术支撑与为多晶硅产业化发展赢得主动权,打破了国外多项技术封锁,促使我国多晶硅产量开始了突飞猛进与成本的持续降低。为此,去年《财富》杂志将其评为2010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也将其选入为主席单位,以表彰保利协鑫在技术创新领域对光伏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保利协鑫的成功归因于我们时时关注科技发展前沿、着力依靠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力求掌握最先进技术工艺的科技意识。”舒桦对此更有着清醒的认识, “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选择从工艺比较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链前端的高纯多晶硅材料入手。”自2006年进入光伏产业以来,保利协鑫迅速形成了规模量产,填补了国内在多晶硅原材料供应上的空白。

万钢部长参观保利协鑫制造产品

规模化引发低成本革命

 一直以来,多晶硅价格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变革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需以规模取胜。多晶硅的投资是巨大的,每3000吨约需20亿元人民币投资,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成本降低。保利协鑫近年来始终致力于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其从技术和规模优势同时出发,在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为了扩张多晶硅业务规模,保利协鑫实施了一系列“大手笔”:

 2007年11月,保利协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开始了“中国硅料第一股”的资本之旅;并通过募集所得资金进一步投建生产线、扩大规模。

 2009年6月,保利协鑫以263亿港元收购江苏中能的全部股权,使多晶硅产能迅速提高。

 从2007年第一期投产至2010年底,短短3年多的时间,多晶硅年产能迅速由原来的1500吨跃升至21000吨,产能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亚洲首位、全球第三。

 保利协鑫的规模扩产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市场走势的判断。光伏市场需求的扩展现实,有力地证明了保利协鑫战略决策的科学性。

 为了降低硅片生产的成本,保利协鑫启动了生产供应链的建设。由于硅片生产所需的主要辅料如坩锅、砂浆液、钢线等,几乎占硅片加工成本的60%,并正在介入辅料的规模化经营。比如,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坩埚和砂浆液生产设施,并在钢线、金钢线方面,与供应商洽谈合作。

 保利协鑫的大刀阔斧直接导致成本价格的接连下降,2010年第一季度多晶硅的单位成本降至35美元/公斤,到2010年底,生产成本已降至22.5美元/公斤。在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的成本还维持在每公斤约50美元高成本的背景下,保利协鑫的低成本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的生产成本已经降至世界领先水平,多晶硅品质已经完全达到电子级的合格产品。”得到业界首肯,舒桦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随之而来的是成本降低带给保利协鑫的利润收益: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保利协鑫实现营业额184.7亿港元,较2009年同期的49.4亿港元增长274 %;2010年实现净利润达40.2亿港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