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电力
3月11日,国内知名光伏企业中国英利集团正式布局天津,其在宁河现代产业园投资建设的光伏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开工;3月30日,英利光伏口岸基地在天津港东疆港区开工。
事实上,自2010年南非世界杯之后,中国英利闪亮走进公众的视线。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英利在天津投资百亿,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英利的大手笔。那么,是什么让英利对未来如此充满信心,又是什么让英利将橄榄枝不断抛向滨海新区呢?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了英利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总部,与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人物素描
charactersketch
纽交所不系领带“敲钟”第一人
他是从河北保定一个城中村走出来的一个普通人,当过兵、做过包工头。他喜欢穿运动服,爱听军旅歌曲,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历史上第一个不系领带敲响上市钟的人。
他是英利集团的董事长苗连生。创业路上,苗连生的经历无疑是传奇的。30年前,他脱下军装,第一次创业成功是在当地开创了化妆品专营店的商业模式。那一次,他获得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曾有媒体指出这桶金的重量是2亿元。而后,苗连生带领英利投身光伏产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
2011年,英利牵手天津,投资总额上百亿元,未来5年内将在天津建成1吉瓦光,伏完整产业链项目和年产3吉瓦光伏组件封装项目,带来上万就业岗位。并实现保定、海南、天津、衡水四大基地互为依托、串联经营的产业布局。
1华丽转身三万起家成就光伏巨头
滨海时报:从上世纪80年代在部队转业,到如今成为光伏行业的领军人物,您能谈谈自己创业的这段经历吗?
苗连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部队退伍转业,靠3万元起家,先后干过包工头、做过化妆品,甚至还开过迪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化妆品代理,那时候,人们买化妆品都是到百货商店,选择性小、品质单一。我看准其中的商机,在河北保定开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化妆品专卖店,做品牌化妆品的代理。最火爆的时候,我们是来多少货就能立马卖出多少货,甚至进货车刚开到店门口、货物还没来得及搬到店里的时候,就被客户抢购空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豆腐块大的报道,文章讲述的是新能源产业,认为光伏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最快、最赚钱的产业。我茅塞顿开,决定进军新能源产业。1993年,我们从日本引进一条太阳能霓虹灯生产线,只身闯进新兴的光伏产业。
滨海时报:您选择自主创业的信心源自什么呢?
苗连生:我曾在部队当过兵,有很强的军人情结。我把军人雷利风行的作风拿到了企业管理上来,形成了我们英利具有很强执行力的工作作风。我创业的信心是军人必胜的信念。一直以来,英利非常注重团队精神,我们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力量,我的信心其实是源于我的团队,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最强大。
滨海时报:英利在发展光伏产业的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苗连生:我决定做新能源行业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一家真正的企业做“太阳能”,当时我出去推销,人家还以为我是卖热水器的。不过,我正是看中了这种没人做的商机。在我只身闯进光伏产业领域时,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样本,配套企业没有、原料没有、技术没有、市场也没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蒙”出了一条英利特色的产业链模式,如由于没有上下游的配套企业,英利开创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说实话,这种模式的创新也是当时产业发展环境的一种无奈。
再比如,原材料的瓶颈。光伏行业向来拥硅为王,硅料的重要性相当于高纯度铁矿石之于钢铁行业。由于没有技术我们的硅料完全依赖于进口,一次和国外一家供货商的谈判触动了我,也触怒了我。当时,对方提出的价格不但非常高,还苛刻地要求我们一次性签订10年的合同,并承诺在这份长期合同执行期间,自己绝不研制硅料的工艺。当时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做点什么,不能这么受制于人。于是,在2007年9月,英利着手自建硅料厂,“六九硅业”项目正式启动。两年以后,六九硅业试产,我们向外界发布了其具备了生产纯度在九个九以上硅料的能力,抢得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滨海时报:英利如何让自己的技术不断创新,保持领先?
苗连生:在刚刚过去的5年,英利集团有54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仅2010年科技创新项目就达到了228项,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科研成果问世。英利的成功源自技术不断创新的成果。
目前,英利已搭建起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技术研发平台,实现顶层创新与一线创新互动、专项创新与链条创新互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三种创新模式。
比如顶层与一线互动的创新模式就是我们公司自创的。一方面,我们在集团建立了专家库,发挥高智能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在一线员工中设立了首席员工,这些一线的工人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但他们熟悉操作工艺,一些小的改进和方法往往也能创造大的经济价值。而成为首席员工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所以在英利,我们是全员创新,而且创新的氛围很浓、很好。
滨海时报:从做化妆品生意到卖绿色蔬菜,再到产出保定市的第一桶电解水,直至涉足太阳能,成为纽交所的上市公司,英利完美地完成了战略转型。请您谈一谈英利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苗连生:可能是一种商业嗅觉吧,每次转型都离不开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预判,这就需要企业在涉足项目前期做足功课,做到充分了解。之后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实力,来达到做实做强的企业目标。要想把企业品牌做好,必须要有两个支撑,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管理水平。
回顾过去的十年,有很多企业在一次次浪潮中起来了,有的则从浪潮中沉下去了。我认为企业只要超过了100个亿,就需要高度关注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个非常关键。如果对政治经济形态不敏感,企业的定位就可能偏离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方向。我每天都阅读至少8种报纸,看很多资料,不仅了解行业内的信息,我更关注的是宏观经济的走向。过去的几年,我对形势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的。尤其是对2010年的形势判断,我给自己打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