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价格连连下滑 光伏行业前路坎坷(附股)
本文摘要:对多晶硅乃至整个光伏行业来说,2011年的冬天的确有些冷。据悉,目前国内除4、5家一线大厂基本保持全负荷运转外,其余多晶硅厂纷纷减产...
对于多晶硅价格连跌数月的惨况,相关机构(安信证券、东兴证券等)发表观点如下:
1.组件价格下跌传导到产业链上游,整个产业链面临成本压力。
去年11月份以来,光伏租价价格迅速下跌,以多晶硅组件价格为例,从去年11月的1.92美元/瓦,下跌至目前的1.065美元/瓦,跌幅高达45%以上。这主要源于光伏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需求相对于产能扩张速度来说,增长速度有限,整个光伏组件产能供大于求严重所致。目前国内的光伏组件产能已达到30GW左右,而今年全球的光伏出货量据iSupply预测约为21.9GW,按照我国去年组件出货量占全球的比重,预计全球对我国光伏组件需求量达到11.7GW,增加45.9%;但是相对于我国30GW左右的产能来说,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状态。这就导致了虽然今年光伏组件出货量仍在增加,但是光伏企业由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严重下降,并且由光伏组件、切片环节传导到电池片、铸锭/切片等中上游环节。目前这些环节行业综合毛利率维持在8-11%左右,净利率仅有1-3%。对于一些成本控制能力差,缺乏精细化管理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之中。一直以高毛利著称的光伏行业,目前毫不夸张地说,其整个中下游产业链,已经演变成了低毛利的加工制造行业,目前和许多做玩具类的企业所得的净利率差不多,形势严峻。
2.多晶硅生产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成本压力剧增推动新技术应用。
多晶硅价格从08年2月的最高点,475美元/公斤,下跌到了目前34美元/公斤,如同从天堂坠入地狱。09年以前,多晶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震荡徘徊,最低价格都在56美元/公斤以上。加之当时多晶硅生产的第二代热氢化技术禁止向中国大陆出口,大多数企业采用第一代的热氢化技术,而且很多企业在当时多晶硅价格高企之下,急于扩张产能,设备采购成本剧增;一些技术不甚成熟企业甚至采取“老农民”+“老工人”模式,在缺乏技术设计和整体规划情况下,直接上开口的氢还原炉,购买SiHCl3直接还原出多晶硅,同时把产生的大量“SiCl4”,“SiH2Cl2”等副产品直接排除到环境中,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原材料浪费,从而导致了奇高的生产成本。目前主流的采用第一代热氢化多晶硅生产企业,其成本在35-50美元/公斤,而大多数不成规模效应和缺乏副产品回收利用的企业,其生产成本都在40-50美元/公斤。在目前多晶硅价格大幅下降到34美元/公斤时候,处于亏损状态;很多规模较小的年产几十吨,上百吨的多晶硅企业不断停产倒闭,退出多晶硅生产领域。一些具有一定规模优势且具有较强资本实力的企业,则不断加紧步伐进行第二代冷氢化技术的改造,从而降低成本,维持在多晶硅领域内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