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在困难中前行
本文摘要:分布式光伏借助装机容量小,初始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能够实现就近供电等优势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这一未来预期极高的光伏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低收益、高风险、运营期变数多、政策扶持问题都让分布式光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举步维艰。
举步维艰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开发区是最早一批进行分布式光伏试点的区域之一,2014年底完成80兆瓦总装机容量,预计今年完成150兆瓦示范项目建设。负责工程实施的中天光伏技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曹红彬介绍,“我们的进度慢于预期,但在第一批示范园区内还算好的,项目推进过程中,低收益、高风险成为最大难题。”
分布式光伏之所以盈利困难,主要缘于发电投资回报风险较大。一方面,自发自用比例较低,部分企业每周休息1?2天,再加上法定节假日和年度检修时间,企业自发自用比例平均不超过75%。另一方面,公共建筑电价较低,对于学校、医院、政府等公共屋顶资源,有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但其电价收费标准较低,就地消纳的光伏电价相对工业电价差距较大,甚至不如上网电价收益。
此外,与国内外地面电站收益相比,较低的投资回报率也让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启动过程阻力重重。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分析,“以西部地面光伏电站为例,项目建设难度低,并网容易,补贴及时,有效发电小时数高,按照新的补贴政策0.9元/千瓦时计算,有效发电小时数年满发1500小时,收益率可高达16%。相比之下,其投资回报率在8%?10%之间分布式光伏项目则相形见绌,此外,分布式项目需要8年才能回收成本,又面临着资金占用量大、管理难度大、融资难、回报期长等困扰,项目推进的困难不言而喻。”
除推进过程困难,分布式光伏项目在运营阶段也存在着不小的阻力。梁田告诉记者,电站运营期间,25年寿命期内变数较多,提供屋顶的企业存在屋顶老等问题,影响光伏电力持续稳定消纳,甚至会因搬迁等因素导致电站停运。因此,很多居民和企业不愿意将自家屋顶拿出来参与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此外,电费结算及回收存在着不小的难度。目前采取的投资者与用电企业直接进行电费结算的模式实际上很难操控,用电企业经营不善或信誉不高导致拖欠电费,缺乏相应法律约束,终止供电后用电企业仍可从网上购电,一系列不利因素都对电站投资方资金回笼造成了巨大压力。
分布式光伏推进与运营的困难有目共睹,但政策的不完善对行业长期发展造成的制约却更为隐蔽。“目前,国内扶持分布式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各政府部门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意见。但这些意见都过于宏观,在操作方面仍无据可依。”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比如每千瓦时0.42元的补贴,哪些项目可以享受、哪些项目不享受,由谁来认定;在光伏项目实行备案制后,项目要备案到哪级部门、补贴由谁发放等问题都没有详细规定。”
目前,国内光伏市场依然是纯政策驱动的市场。光伏宏观政策已经比较全面,但来自上层推动的政策,在很多地方还难接地气,这让光伏企业在财税、备案流程、电网代付操作、补贴周期这些细节政策上无章法可依,对分布式光伏业长期发展造成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