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规划部副部长田宇直言,不同于其他行业,光伏组件生产线一旦上马,生产企业就必须坚持一定的产能规模,无论市场需求如何。因为,只有保证一定的生产规模,企业才能有利润。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主要光伏产品供应商的出货量来看,处于领军地位的尚德电力预计今年的出货量将达到2.5GW,比2011年的2.09GW增加了19%。而另一巨头阿特斯3月8日宣称今年出货量将增加51%,达到2GW。IMSResearch预计称,仅从多晶硅市场来看,2011年多晶硅产能超出需求量的50%;随着2012年、2013年产能的扩张,供需将进一步失衡并达到80%。201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增至32.6GW,涨幅为21%。
这种出货量不断攀升和需求持续下行形成的尴尬局面,显示出国内光伏市场整体产能过剩,供需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具体至光伏企业,则意味着毛利率的进一步下探。数据显示,尚德电力2011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从一年前的17%下降到9.9%。而晶科电子近日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则从一年前的29%下降到了4.4%。
如何破解困局
不过,业界对中国光伏产业前景的预计悲观,反映到具体企业身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在第十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很多中西部光伏企业对光伏业悲观预期表现出的“不以为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田宇所在的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于2007年涉足光伏组件生产。谈到光伏组件出口的外需不足问题,他表示:“从组件出口量上的确有所反映,不过尚不足以影响公司的业务。”
田宇之所以能够对光伏业发展的恶劣环境处之泰然,用他的话讲,一是集团全产业链的光伏生产线;二是中西部独有的资源优势。其中后者最关键。“上马光伏全产业链的好处显而易见。”田宇称。据他介绍,集团2007年决定参与光伏生产时,就选择一定要做全产业链。截至目前,除了最初的冶炼不涉及,集团的光伏生产线已经囊括了整个生产链,包括最初的单晶硅拉制、切片、生产光伏电池、电池板、电站的建设等所有流程。
事实验证了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当时选择的正确性。田宇指出,光伏全产业链的生产可以很好地控制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便面临外需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建设电站等环节进行再消化。而很多沿海地区的光伏企业,就是因为只做切片等部分环节,才会受外需不足的影响。如今想掉头国内市场,也因没有完整的光伏生产服务体系,难以夺门而入。“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保证了集团光伏业务在逆势下的生存甚至增长。别人赔钱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赚钱。”田宇不无自豪地说。
而中西部的基础和资源优势,田宇表示,乃是当初他们选择光伏全产业链的基础。中西部是传统制造业基地,国有资本曾是这里的主流。或许与沿海地区相比,国有资本背景的公司会有信息传递不迅速、市场反应不够机敏等问题,但同时也具有稳重和资本雄厚的特质。光伏全产业链的规划需要人力、资金、技术等一系列要素的共同支持,而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的国有背景,恰好能满足这些要素,最终使得在当前恶劣的外部产业环境下,集团仍能正常生产。
田宇还提到,丰富的资源能源也是中西部发展光伏业的主要优势之一。